中国人对木材的运用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从鲁班造锯开始,木材成为人们心随意动的一种材料,从江南烟雨中的亭台楼阁到富有东方美感的生活家居再到人们手中把玩的绝妙把件,都离不开木材的身影,它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上千年来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被人们称为“故宫最后一位木匠”李永革,常年在故宫隆宗门对面的院子中工作,故宫常年有一批人工作生活在这里,他们就是文物修复者,而李永革所在的部门便是其中的“修缮技艺部”,而他也是这项技艺做的最好的传承人了。
李永革在这诺达的紫禁城中已经呆了四十年了,也保护着这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四十年了。
李永革传承的这项技艺全名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在十一年前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项技艺不是从民间诞生而来的,而是由当年建造、修复故宫的工匠们一代代进行融合、进步逐渐传承下来的,可以说这项技艺从出生就是为这9371间宫殿,约23万平方米建筑群服务的。
和传统中式木工工具使用各类锯齿、刨子、凿子不同,李永革在修复建筑时使用的工具远远超出其他人的想象,却能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奇力量。
而李永革的工作就是修复故宫中这些存在上百年的建筑,百年风雨漂泊,而这些建筑破损不堪,甚至有的建筑摇摇欲坠,随时有倒塌的风险。
而在这四十年的人生中,就连李永革自己也数不清自己修复过多少建筑和房屋,只是记得修复过故宫中最为雄伟的太和殿,而太和殿也是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巅峰代表作、
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这样一座由上百年顶级工匠建造出来的宫殿,可想它的修缮难度有多么大,但李永革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一点一滴的去完成,先是学习建造太和殿的方法,然后在遵循旧发,一点点搭木、挖瓦、上漆,到最终的彩绘,在不知花费了多少汗水和精力后才修缮完成。
在多年的修缮过程中,他常常和同事交谈、告诫徒弟们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故宫中的任何修复工程都要按照故宫的规矩来办,古物用古法来修复,这也是历代故宫文物修复者一直遵守的规矩。
随着年纪的增大,李永革总是想起刚刚来故宫的时候,当年19岁的他只是鼓楼胡同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愣头青,后来进入故宫成为建国后的第三代木匠,而在当时负责故宫修缮工作的是赵崇茂等故宫第二代工匠。
而当时已经不兴原来磕头、鞠躬这一套拜师礼节了,19岁的李永革只是跟在师傅旁边打下手,师傅总是给他开小灶,教授他技艺手法。在当时这些传统技艺往往是一代代人口口相传下来的,并没有专门撰写出书来。
就这样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当年的李永革也从愣头青成为两鬓斑白的老师傅,和自己的师傅赵崇茂一样,详细耐心地教授着一代又一代的徒弟。
在没有退休之前,李永革一有空就领着徒弟们在故宫中转悠,故宫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诺大的紫禁城,正是有着像李永革这样的修复者挥洒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春,重新焕发出不同于以前的光亮和色彩。
可能十九岁那个懵懂少年在当时还不知道,自己将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将这座红色宫殿牢牢记在心中。
弼荼红木专注于让红木家具流通起来,让更多寻常百姓家庭用得起昂贵的红木家具,让这些红木家具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的摆设,并且能给消费者们每年带来一笔不错的收益,家具随时可以变现,成为您投资中最后一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