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班时接生了2万个孩子,我下班后影响了200万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86
导读

产房或许已经不再是鬼门关,但它仍是生和死距离最近的地方之一,助产士小红姐在这里工作了27年。 每天的工作都比小红姐自己生小孩那天更紧张,那年她生得无比顺畅,在自己工作的医院,身边都是熟人,接生的助产…

小红姐:

别的工作出错损失点钱,

这个可就不是了。

若小红姐回家时黑着脸,丈夫钟先生便知今天产房里的孩子出了危险。

产房是一家医院最特别的地方。其他病房住的都是病人,空气里往往弥漫着一阵阴郁和沉重,人们说话都压低着声音。产房则不同,正常情况下,孕妇来到这里,生下一名健康的宝宝,然后一家人健康地离开。产房热闹、嘈杂,萦绕着圆满幸福的色调。产房里的死亡,往往更难以令人接受。

21世纪,人类上天入地,2018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8.3/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6.1‰。即便如此,在北京的现代化三甲医院,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小红姐,也难免遇到她接不住的生命。

产房或许已经不再是鬼门关,但它仍是生和死距离最近的地方之一,助产士小红姐在这里工作了27年。

产房是与生和死距离最近的地方。/ unsplash

产力、产道和胎儿三个因素均正常且能互相适应,胎儿自然分娩的方式,被称为顺产,顺产一般由助产士负责接生。但在实操层面,只要新生儿还没安然落地,“顺”这个定义就还不能坐实。

有时长达十多个小时的生产过程其中情况瞬息万变,需要助产士及时做出不同决策。比如生到一半突然孩子胎心减弱,是让孕妇自己继续努力,还是侧切扩大产道,让孩子赶紧出来?叫医生还是自己处理?如果叫医生,来不来得及?

面前是慌乱的产妇,身边是紧张的丈夫,门外是更紧张的男女双方家长,时不时还有几个别的亲戚朋友,所有人的期待都聚焦在助产士身上。对于助产士本人而言,此时采取任何一种做法,其实结果都难以预料。

每天的工作都比小红姐自己生小孩那天更紧张,那年她生得无比顺畅,在自己工作的医院,身边都是熟人,接生的助产士还是自己带出来的徒弟,“嘻嘻哈哈就生完了。”

轮到自己帮人接生则不同,“别的工作出点错损失点钱,这个可就不是了。”

工作压力需要一个排解渠道。因此这么多年来,钟先生和小红姐夫妇的睡前卧谈,基本都是产房发生的各种事,其中既有真实的生死,也有各种奇特且实用的冷知识,比如“肚脐眼长什么样跟助产士打结有没关系”“为什么用擀面杖给产妇缓解疼痛”“选择什么样医院生孩子不后悔”等等。

曾在媒体供职的钟先生耳濡目染,深感妻子的不易。几年前的某天突发奇想将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写了下来,发在今日头条上。很快这些真实和专业的产房故事便吸引了不少读者,随着读者变多,钟先生感到责任重大,进行更新时也开始更为规范:发之前要让小红姐审稿,引导她讲述一些平时工作中习以为常但外界看来会很诧异的常识,同时自己也开始阅读妇产相关专业书籍。

日常工作中紧张的医疗资源不允许医务人员太周到,一切只能像流水线一般快速运行,想给一个产前孕妇做按摩,不到十分钟就要招呼另一个孕妇。那一张张紧张惶然的陌生面孔原先不过是一面之缘。如今,这些故事却被小红姐写下来,为更多人答疑解惑,因此获得了价值。

这个夫妻店一般这么分工,钟先生撰稿,小红姐审,并且会回答评论和粉丝私信的一些问题。生活中的小红姐颇为内向低调,尝试多年后,钟先生终于说动妻子开始拍视频,于是今年开始小红姐出现在了镜头前,一丝不苟地讲授孕产相关知识,神情仍有些不自然。

头条号:小红姐的产房故事

但已经有喜欢她的粉丝开始在医院认出她来,“您是小红姐吗?常在今日头条看您的文章!”工作中遇到自己的粉丝,悄悄拉着小红姐说:要是你能给我接生就好了。

做了27年的助产士后,这份工作因为“小红姐的产房故事”,展现了更不寻常的意义。

四少:

不能再这么干了,

不然这一辈子就完了。

如果没做头条号,四少便是个生活中常见的那种,到哪都有点格格不入的文科生。

大学进了中文系,四年学的都是自由创作,偏偏毕业做了公务员当文秘,写的都是读起来内心不能有半点波澜的官样文章。

工作两年,每天朝九晚五,生活忙碌且琐碎。办公室科员的工作机械而重复,四少不禁问自己:“难倒一辈子就这样了?这样下去,以后怎么办呢?”

还是去大城市闯闯吧。但也没那么容易,年轻好用的廉价劳力单位当然不肯放,离职多次方才成行。而四少的父亲,一位视铁饭碗神圣不可侵犯的长辈,更无法接受儿子这种选择,父子为此多次大吵。

四少终于还是投入了大城市职场的滚滚洪流,在上海一家化妆品公司做文案,上班干活,下班读书,为了了解产品学着贴面膜,也不时与上司因理念不同,陷入不得不执行的头疼时刻,总之,四少过上了一个白领青年的典型生活。

饱和的大城市里,也能找到自己的路。/ unsplash

但没过多久就开始被职场文化教做人——别人做砸的活,被甩锅甩到自己头上。四少不肯忍气吞声,吵到了老板那里,最后跟对方算是打个平手——一起辞职。

再到一家金融公司做文案,因为没穿西装,被一个小领导训斥。四少不解,文案岗位明明没有着装要求,为什么要穿?又吵到老板那里,老板说那人好歹是个高层,你给点面子呗?不给。

坏事总成双,四少的父亲突遭车祸重伤,用钛合金钢板换掉了半个头骨才救过来,一下花了20多万,负担落到四少头上。

直来直去的个性虽然容易得罪人,却也容易获得真交情,跟朋友借了10多万,应付掉了眼前的困境。但接下来更头疼,父亲要卧床数月,且之后也无法工作,护理费用加上欠着钱,光靠工资恐怕很难维持。

思来想去,中文系出身的四少,想起了古典文学课上的《红楼梦》。高中时,旧书摊8块5买来那本《红楼梦》还在搁在老家的书架上,四少一直为这部小说着迷,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年。年少时看的是别人的悲喜,摸爬滚打多年,年近三十事业未立又突遭家变后再看,都像自己的故事。人们大多喜欢八面玲珑的宝钗,四少则更喜欢外冷内热的黛玉,总觉得她那份真诚又拧巴的劲头跟自己实在契合。

中文系外加多年读书的功底以及真诚的表达让四少的文字显得更为感性。熬过开始半年的起步阶段,随着自己功课做得逐渐深入,写作也逐渐熟练,四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写得渐入佳境,引来不少同好粉丝关注,这个安徽小伙也跟不少人隔着屏幕交上了朋友。

头条号:少读红楼

经济最紧张的时候,四少用来写稿的电脑坏了想换一台都困难。“少读红楼”的粉丝听说此事,主动众筹帮他买了一台新的。“大概喜欢红楼的人,都特别善良吧。”四少大为感动之余,决定辞掉不死不活的工作,在今日头条全职做自媒体。既是对这种善意的回报,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当时正好满30周岁,我不能再没方向了,认准一件事,就一定要做下去。”

他开始每天更新,自己写不来便约稿写,跟粉丝互动,参加各种内容竞赛,做悟空问答,在国风频道上发起了“手抄红楼”活动……像一个真正的自媒体人那般运作了起来。过年回家都没敢停,吃完饭赶紧坐在电脑前干活。

四少在头条发起了“手抄《红楼梦》”活动,

全国有400多位粉丝响应。

四少逐渐开始能够负担生活和还债的开销,并在不知不觉间做到了一件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做到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以此为业。

哪怕收入买一台电脑绰绰有余,粉丝众筹买的电脑,四少至今还在用。他一直觉得,“少读红楼”更像是他跟一群《红楼梦》的同好一起营造的小世界,有如红楼里的“警幻仙境”。

今年,今日头条号召粉丝为自己最喜欢的创作者投票,四少一开始让粉丝给自己打榜,还有点不好意思,怕麻烦到他们。不料一众粉丝得知后响应得相当积极,一举把“少读红楼”推进了文史领域的前50名。

四少想,大概“少读红楼”这个头条号,就像他和粉丝一起培养的一个孩子,大家都想看着它长大。

夏工:

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如果有人要做自媒体,大概不会选择介绍半导体这样冷门的题材,除了夏工。

夏工其实只有26岁,但作息如老干部一般健康规律。六点半起来,洗漱,更新头条号的内容,然后上班。下班后吃饭,健身,晚十点早早上床睡。也有一些颇为老干部式的爱好,喜欢看历史书和历史剧;还喜欢养鱼,虽然经常养死;也喜欢养花,但更想自己做一朵电子花,能根据人的心情或周围环境变换色调。

直到读完四年大学,夏工都谈不上对电子元器件有什么特别浓厚的兴趣,直到进了汽车工厂里开始进行车内部件设计。

夏工的日常工作照

看着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用稀松平常的零件,经过精妙设计和组装后,变成一件功能独特的新物件——按特定情况闪烁的氛围灯、空气净化器、自动调节的座椅……这样的实操让他切实感受到了电子工业的魅力。

可惜身边同事感受到个中魅力的似乎不多,大家似乎觉得这就是一份工作,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谈不上多喜欢。于是对于电子工业的一腔热爱,一度便只能憋着自己乐。

开始在头条号上写电子工业的科普文章时,也不曾想到之后会有近20万人成为他的粉丝——他就想把一些工作或者感兴趣的内容整合记录一下,分享半导体行业资讯、有趣的民间发明创造,一切和电阻、电容等有关的冷知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在“爱上半导体”的头条号里,从内容到下面的评论,呈现的画风如同理工男沙龙,他们会聊世界上第一支三极管,讨论利用蓝牙来解锁单片机芯编程的方法……互相之间说得热火朝天,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外行人看上去却一头雾水。

这种理工男之间的较真,旁人恐怕难以理解。但夏工确实通过自己的创作,隔着屏幕收获了一群同样喜欢半导体的好友。

蒋柳:

别人说我历史写得挺好,

肯定是专业出身吧?

同样是个理科男的蒋柳,很早以前就在天涯的著名历史板块“煮酒论史”上写历史类文章,看到的人留言告诉他:“你写得很有意思,是专业出身吧?”

蒋柳,头条号:脑洞历史观

蒋柳有些哭笑不得,他的本职工作是程序员,写历史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那时的蒋柳没有跟着走上历史作者这条路,而是选择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一肚子历史故事的程序员。

作为程序员,看着人们从互联网时代走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天涯的“煮酒论史”也早已盛况不再,蒋柳也把业余写作的平台转到了今日头条。

他的话很少,常直达重点。除了解读历史事件的文章外,蒋柳还相当与时俱进地发布了一系列短视频,在一分钟以内,解释“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库尔德人是什么人“、“诺贝尔没有数学奖”等各类问题。

内容大受欢迎,有的稿件阅读量甚至上了千万。深感推荐机制和流量的强大之余,蒋柳终于决定把被耽误的事业捡起来,从程序员的工作离职,专职讲历史。

如今蒋柳的“脑洞历史观“有了248万粉丝,很多文章阅读量阅读过百万,还成立了工作室,除了生产历史类内容外,此外,还开了线上书店,将自己内容中提到的相关资料书籍,通过这种方式介绍给粉丝。因为粉丝的认可,他把一本 300 多元的儿童百科,卖到全网断货,出版社甚至连夜加印。因为带货太火,今年的今日头条生机大会邀请他去生机大会谈谈自己的创作心得。

曾经都以为自己这点爱好极为小众,自己玩玩就好的夏工和蒋柳,靠着内容平台强大的推荐机制和流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甚至让自己的人生轨迹因此改变。

在这里,

见证价值绽放,生机勃发

米哈伊尔·加里宁说:没有价值输出的一生不值得一过。

小红姐当了27年的助产士,接生了2万多个孩子,但运营不过五年的“小红姐的产房故事”却可能已经帮助超过200万甚至2000万人。

如果没有“少读红楼”,四少可能至今仍在职场中惶惑地徘徊,被生活与债务的双重压力挤压,《红楼梦》对他而言不过是一本看过的书,身边也不会围绕着一群真心相待的同好和朋友。

不写“爱上半导体”,夏工就仍是个爱好独特却找不到人分享的理科宅男;不做“脑洞历史观”,蒋柳的一肚子历史故事和冷知识便只能喝酒撸串时拿来侃大山。

知识难得,知音更难觅。放眼望去,满街都是路人甲,但当每个人独特的故事、阅历、所学和所得都得以更精准地被送到需要它们的人面前时,生命从此变得不同寻常。

今日头条创作者出街海报,图中为蒋柳照片

摘掉“网红”的标签,他们只是生活中和你我一样努力的常人。因为创作,被更多人喜欢,他们因此变得不平凡。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