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看多了,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点。就是历史上那些雄才之主,他们的接班人和传位却一塌糊涂。比如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唐太宗、朱元璋以及康熙皇帝,这几位皇帝都是英明之主,但他们的子孙却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夺位大戏,充满了政变、篡位、权力倾轧和宫廷阴谋。
比如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号称千古一帝,可是他去世后,他的好儿子联合宦官、权臣一起上演了一场宫廷阴谋。这场宫廷阴谋的最终结局是大秦二世而亡,他一手构建的帝国轰然倒塌。
比如汉高祖刘邦。刘邦三四十岁才创业,从一介布衣逐鹿中原,最终战胜秦末群雄,尤其是项羽后登基为帝。可是他去世后,他的女人夺取了权力,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干政弄权的皇后、太后。
比如隋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结束了汉末以来几百年的纷繁战乱,建立起了大隋王朝。可惜他还没去世,他的好儿子们就剑拔弩张、互相攻击,最终也是二世而亡。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也号称千古一帝,而且是古代王朝中名声最好的皇帝。可惜在接班人问题上也是犹豫不决,最终让武则天上了位。
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经历跟刘邦相似,他甚至比刘邦的出身还要低,但通过努力最终当上皇帝,开创洪武之治。可是他去世后,他的传位规划被大乱,他的儿子抢了侄子的江山。
而这些一幕幕的夺位大戏到康熙晚年达到了高潮。康熙晚年上演了九王夺位,将历史上的皇位争夺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九王夺位不仅卷入的人多,而且阴谋、阳谋、诡计、巫术轮番上阵。康熙晚年诸皇子们形成了一些明显的非正式联盟政治集团,这些政治势力集团之间为了皇位而龙争虎斗。
康熙本来是没有权力交接的问题的。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唯一的嫡子胤礽在刚满周岁即被公开册立为皇太子,换言之,下一任的皇帝人选已经毫无疑问。但到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当了整整三十一年的太子胤礽被废。
太子被废,储位空缺,一石激起千层浪,接班变得扑朔迷离。康熙的其他儿子们开始蠢蠢欲动了,一场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政治斗争开始了,史称“九王夺位”。
其实,康熙的儿子并不止9个,有二十多个,不过当时可以参与皇位角逐有12个,分别是大阿哥胤禔、嫡子胤礽(reng)、三阿哥胤祉(zhi)、四阿哥胤禛(zhen)、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si)、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祯。
其中,最先放弃皇帝争夺的是五阿哥、七阿哥和十二阿哥。所以,就剩下九位皇子:大阿哥、嫡子胤礽、三阿哥、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祯。
在这九位皇子中,我算了一下,大概分为五大阵营:大阿哥阵营、三阿哥阵营、四阿哥胤禛阵营(包括十三阿哥)、八阿哥阵营(包括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嫡子胤礽。
这五大阵营中大阿哥胤禔是最先被踢出局。因为他行厌胜之术,诅咒康熙嫡子胤礽,这是康熙最忌讳的,于是大阿哥胤禔出局。
大阿哥出局后,被废的嫡子胤礽再次被立为太子,可惜胤礽不懂得珍惜机会,让康熙彻底伤透了心,于是在胤礽被立后的三年,康熙再次废掉胤礽,圈禁咸安宫,彻底无望。
而三阿哥阵营自知实力有限,也退出了皇帝争夺。所以,这场皇位争夺最后就是四阿哥阵营和八阿哥阵营之间的斗争。八阿哥阵营这边最开始是推举的八阿哥。
八阿哥出身不好,而正是这种出身反而让胤禩练成了忍耐能力、适应能力、预见能力和谦让能力。他雅量非凡、人品出众、温文尔雅,博得朝中大臣一致称赞。但这种“好人缘”反而坏了事。
因为康熙认为这是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于是八阿哥被踢出局。八阿哥出局后,八阿哥阵营又推举十四阿哥出来。十四阿哥和四阿哥是同父同母,两个人是亲兄弟,也就是说康熙晚年的皇位争夺变成了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两个亲兄弟之间的较量。当然,最终的结局是四阿哥获胜,得到了皇位。
四阿哥之所以能够在争夺中获胜主要得益于三个人:军事谋士戴铎、拥有军权的年羹尧和九门提督隆科多。这三个人是雍正能够得到皇位最得力的助手。
首先是戴铎。戴铎在热门历史剧《雍正王朝》被改写成了邬思道。邬思道的原型就是历史上的戴铎。
戴铎是个谋士,他很早就跟了雍正,为雍正出谋划策。雍正最开始的韬光养晦可以说完全出自于戴铎之手。
当其他阿哥们夺位热情的时候,雍正不怎么“热情”,为人低调,甚至反感皇位斗争。与八阿哥胤禩的“八贤王”相比,四阿哥胤禛是典型的“冷面王”,他直接拒绝与朝中权臣来往。对于朝中大臣的违法犯罪,他从来都是公事公办,一副大义凛然、铁面无私的样子,毫无人情可言。
结果得罪了大部分人。而且他吃斋念佛,清心寡欲,全然一副与世无争,对皇位毫无感兴趣。
正因为雍正的与世无争,反而让他最后脱颖而出,被康熙选中。这一切的“营销”手段都是戴铎的主意。
所以说,戴铎为雍正夺位出了不少力。
其次是年羹尧。年羹尧也是雍正夺位之路上最重要的帮手,年羹尧是军方势力的代表。年羹尧支持雍正,意味着雍正得到了军方势力的支持。众所周知,十四阿哥被封为大将军王,还被赋予军权,出征清王朝西部边陲,驻兵西宁,与西北诸敌周旋。而年羹尧就负责钳制十四阿哥。因为年羹尧驻扎在川陕,而且刚好控制了十四阿哥的粮草。即便十四阿哥不满意,想回攻京城夺位,别的不说,粮草这一关就过不了。
你说年羹尧对雍正关不关键,简直太重要了。
最后是隆科多。这也是雍正夺位最重要的助力。隆科多当时的职位是九门提督。九门提督正式的叫法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
九门提督实际上是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长期统率3万人左右的精锐部队,他的得失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安危。简单来讲,九门提督控制着京城的一切。这个岗位对于想要争夺皇位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而雍正之所以能够顺利继位,没出什么幺蛾子,隆科多出了不少力。就是因为他在京城控制着一切,所以,八阿哥阵营的残余势力才不敢乱来。
无论是戴铎的背后出谋划策,还是年羹尧的军事支持以及隆科多的支持,都是雍正能够顺利继位的关键,他们三个人是雍正继位最重要的人。
但这三个人最后的下场不忍直视。
首先是戴铎,雍正继位之后,戴铎并没有功成身退,而是继续向雍正索取。这让雍正很不满意,于是雍正五年,当雍正处理好继位之初的紧张大案后,将曾作为雍正早年最心腹的门下戴铎被以朋党罪名处死。
其次是年羹尧。年羹尧作为辅助雍正登基最主要的推手,所以,雍正当皇帝后,年羹尧步步高升,成为宠臣。年羹尧不仅独揽西部一切军政大权,而且直接参与朝政,他可以直接任免官员。
在西北,大小文武官员一律听从年的意见来任用。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年羹尧所受的恩遇之隆,也是古来人臣罕能相匹的。不仅如此,雍正对年羹尧的生活及其家人也关怀备至。
而年羹尧却辜负了雍正的厚爱,他恃宠生娇,嚣张到不能再嚣张。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年羹尧回京述职,在回京的路上,他让沿途的官员跪道迎送,包括直隶总督李维钧、陕西巡抚范时捷等。
而且年羹尧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这让雍正震怒,于是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年羹尧被莫名其妙的免去川陕总督一职,并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后被撤销一切职务。最终不堪受辱的年羹尧自杀而亡。
年羹尧自杀之后,隆科多也迎来的末日。也是雍正三年,隆科多被撤销步军统领的一职,之后权力一削再削。直到雍正五年,隆科多被逮捕入狱。随后隆科多被终生监禁,最终死于圈禁寓所。
到此,帮助雍正夺位最重要的三个人,一个被处死,一个被逼自杀,一个被圈禁而亡。都没有好下场。
莫非,这就是人性?
更多康熙晚年夺位之争,下面这本书说的很详细,欢迎点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