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集团军总司令。这样高的地位,你不会真的以为,某一个实权人物,就能决定他的生死吧?
岳飞的死,是南宋进行投降派的集体决议,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个人行为。
南宋朝廷之中,两种政治路线的斗争非常激烈,一种是和,一种是战。两条路线的实施,涉及到国家资源的分配问题。这就是《潜伏》里著名的那句话:“你断人财路,人就要断你生路。”
岳飞当然是主战派。从政治地位来说,他其实不是主战派的最高代表。宋朝一向对军人有严格限制:不许过问政治。所以岳飞虽然是集团军总司令,其实在朝廷中的地位并不是太高。
地位不高,但是握有军权。尤其是势发破竹的北伐,大大刺激了南宋朝廷、文官集团的脆弱的小心脏。他们“深谋远虑”地考虑到:如果任由岳飞继续发展,会不会成为不可节制的军阀?会不会重演当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一幕?与这个“威胁”相比,什么民心所向,什么收复国土,都变得不重要了。于是有了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故事。
如果岳飞一被召回、一解除兵权,就成了“拔了牙的老虎”,倒也罢了。但是人民对祖国统一的巨大渴望,以及岳飞在战场上取得的巨大胜利,使得这位被解职的将军,仍拥有巨大的威信。而岳飞的威信,对宋高宗、对权相秦桧、对其他身居高位的大臣而言,都是一种威胁。
解除威胁的最好办法,就是风波亭,就这样简单粗暴。
宋高宗也好,秦桧也好,并没有想到他们会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他们的思想高度,还没有认识到“顺应民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