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90后,立遗嘱就像“办了张市民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71
导读

一位18岁的小女孩也在出国前立下遗嘱:女孩父母离异,名下有一套母亲赠与的房产,她担心出国学习的四年里自己会发生意外,法律上,她的父母都有财产的继承权,但女孩希望把所有财产留给母亲。 独生女已经结婚,…

从哲学角度思考死亡

“这里能立遗嘱?!”

伴随着一声雀跃的疑问,一对老夫妇好奇地推开了中华遗嘱库的大门。

他俩只是旅行路过,顺路进来看两眼。两人都很健康,却饶有兴致地咨询起死亡后的财产交割。原来,他们临近退休,名下有两套房产,总价过千万。

热爱旅行的这俩老夫妻,每次出远门前都会写下一封遗书,以防意外身故,子女因遗产起争执。等安全回家他们就撕掉,下次出门前再写一封。

时光倒转到十年前,“死亡”还是一个忌讳的字眼,但如今似乎有些不同。

小巴从 中华遗嘱库了解到,目前,中华遗嘱库已经保存了13万份遗嘱,这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人选择在公证处立遗嘱,甚至不少人每年都会自己在家里誊写遗书,哪怕这样做并不具备法律效应。

在早早“交代后事”的人中,不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截至今年9月,遗嘱库里已经有178份90后的遗嘱。他们并非罹患疾病,恰恰相反,他们身体健康、事业有成,遗嘱和遗书,不是对死亡叩门的回应,而是成了一种对跌宕生活负责的象征。

关于死亡,不妨换个思路

给成年人的死亡哲学课

点击按钮 ▼ 立刻学习

01

90后的遗嘱像办了张“市民卡”

95后女孩乐乐,今年立下了第一份遗嘱。拿到证明的那一刻,乐乐觉得就像“办了张市民卡”。

她第一次接触死亡是在初中。

当救护车把病危的奶奶从医院送回家时,没人告诉她这是放弃治疗的意思,她甚至觉得如此大的排场“还挺气派”。

但几天后,乐乐亲历了生离死别。

乐乐在外地上学,当奶奶去世的消息传来,她急急忙忙打电话回家,尽管背景音里一片哭声,妈妈仍然善意地撒谎:“家里没事,你别担心,安心上学。”

离别对于乐乐来说,并不陌生,她很小就被送往外地读书,与家人聚少离多。奶奶刚离开的日子里,乐乐一个人埋在被窝里哭完了这段时光。

图片来源:电影《入殓师》

长大后,乐乐从法学院毕业,成为遗嘱库的一名工作人员。这份工作使她意识到人生充满风险。因为害怕自己比父母更早离世,她早早地立下遗嘱。

在遗嘱中,她写明,如果发生意外,要将名下所有财产都留给父母。在她看来,这并不是什么郑重的承诺,只是一份责任。

写下遗嘱后,她又给十年后的自己寄了一封慢递。对于年轻人来讲,尽管死亡随时可能插队,未来依旧是漫长的。

02

老人的遗嘱是责任与牵挂

相比年轻人,老人的遗嘱郑重得多,他们会哭会笑。

“他们立遗嘱,就像心里一块石头落下,完成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工作人员告诉小巴。

文章开头的那对夫妻,后来在公证下立好遗嘱,从此放心飞遍全球,潇洒环游世界。

也曾有一位满头华发的老爷爷牵着妻子的手来到登记中心,工作人员问他们:“有没有子女,遗产想留给谁?”

爷爷握着奶奶的手回答:“没有,只有这个老孩子,都留给她。”

听到这句调侃,老奶奶羞涩得像一个少女。

在遗嘱库,小巴看到了老人留给子女的一封封家书:

“妈妈走了,当我永远地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你不要哭泣,为我欢喜吧。我总算走完了这趟辛苦、快乐、充实的人生旅程,我走了,会安息的!”

“女儿:父亲、母亲永远是爱你的,随着时间推移,父母渐渐老去,不可能陪你到老。所以百年后,父母寄语留给你……”

03

向死而生,一群人的纠葛

死亡有时候并不单纯,背后是家庭的纠葛、财产的纷争。

一位三十出头的男人拖着行李箱来到登记中心,从医院出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遗嘱。

一场大病让他意识到生命无常,更在摇摇欲坠的婚姻上压下一根稻草,他明确写下,如果发生意外身亡,第一继承人为父母,配偶没有继承权。

一位18岁的小女孩也在出国前立下遗嘱:女孩父母离异,名下有一套母亲赠与的房产,她担心出国学习的四年里自己会发生意外,法律上,她的父母都有财产的继承权,但女孩希望把所有财产留给母亲。

有位老人是在女儿的催促下来立遗嘱的。

独生女已经结婚,按照法律,这份遗产会由夫妻双方共同继承,但女儿希望,遗嘱中写明继承者为她一人。

公证人员与法律专员为老人拟好遗嘱草稿,老人只要再亲手抄写一遍,就具有法律效力。

但他的手却颤抖着,迟迟不肯下笔。一旁的女儿焦躁起来,皱着眉头催促着:“爸,你快写啊。”

遗嘱须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填写,看着迟疑犹豫的老人,工作人员拿走了纸张,送走愤愤不满的女儿。

04

向死而生,一个人的探索

死亡有时候也很单纯,那是一场自己对人生对话。

每年大年三十,80后寿小姐都会写一封遗书。

关于死亡的思考贯穿她的成长: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离世,如果我死了,这个世界上的人怎么看待我?那些站在我墓碑前面的人,会在我的墓碑前怎么评论我?

遗书成为她的解答——哪怕去世,也不希望别人随意来评论。

于是她一年写一封遗书,每年都发现自己的变化:以前觉得好的东西,今年可能就厌弃了。一封封积累的遗书里,也记录着她人生经历的一个个阶段。

她说,遗书是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可以一直探究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与死亡相处,是人一生的哲学。

在《给成年人的死亡哲学课》中,我们邀请了复旦大学“哲学课堂”的嘉宾讲师——李拓,跟大家从哲学角度聊聊“死亡”这个平时我们几乎避之不及的话题。

透过哲学来看死亡这件事,你会发现,死亡散发的不是恐惧、愤怒,而是感激、好奇,当你慢下来,理性、认真地思考一下死亡这件事,才能重新认识到“生”这件事。

就像电影《V字仇杀队》结尾中,受死亡折磨的人都戴着面具,当他们看见了烟花,摘下了面具的那一刻,才完成了一次对“生与死”的终极认知。

每个人对死亡的理解都不一样,这堂课不能给你提供正确答案,但希望能陪你思考和面对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死亡。让对生命的思考回归温情,通过对死亡的探寻,建立敬畏之心,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当下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预习死亡,复习生存。

关于死亡,不妨换个思路

给成年人的死亡哲学课

点击按钮 ▼ 立刻学习

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怕死吗?绝症家人想“安乐死”你会答应吗?很多问题,我们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如果从所有人的人生结局——死亡出发,倒着去看待生活中的谜题,其实就会有不一样的谜底。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11135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