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实(富书专栏作者)
朋友经常和我说她的两次考试经历。
中考时,她发挥超常,从班级中游成绩考到全级第三,进了重点高中。
那时她成绩算不上拔尖,特别是物理化学总是不开窍,一直觉得自己挺聪明的,但这两门学科很实在的让她明白她就是个普通孩子。
挫败后,她很少再关注每次摸底的考试成绩,反正就那样了,她开始只关注每次考试中自己还有哪些内容不会,然后集中起来思考做突击练习,每天只觉得时间不够用。
就这样,她最后考了全级第三,别人说她幸运,她却说那是她应得的。
高考时,她则发挥失常了。
高中三年她成绩优异,每次考试稳定在年级前十,结果最后却考场滑铁卢,只考了普通一本。
每次说起来她都说,高中三年她太关注每次考试的成绩了而忽视了她最终的目标应该是高考,是“第一”的名头害了她,人还是要有“考第二名”的智慧才好。
第一固然好,但第二的人往往更能保持一种从容心,不被外界得失所累,更清楚前行的路如何走。
深以为然。
现实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的关注和赞誉来证实自己的存在感,实不知这种虚幻的存在感只会让我们陷入一时的“自我感觉良好”中,于我们最终的目标无益。
而那些平时看起来没什么存在感的人,往往能最后打个“翻身仗”,一鸣惊人。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真正让你赢到最后的“存在感”,大都是不动声色的。
咏梅,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并不多。直到前段时间32届金鸡奖颁奖典礼上,我们才知道那个最佳女主角原来叫咏梅,那个《小欢喜》中的刘静阿姨原来叫咏梅。
她演过很多剧,但人一直不红,不是她演的不好,相反她演绎的每个角色都很深入人心。
《中国式离婚》肖莉与陈道明、蒋雯丽搭戏,一个知性的单亲妈妈,虽人设腹黑,但她那优雅的气质总让人念念不忘。
在《悬崖》中和张嘉译一起将一对革命夫妻演绎得深入人心,至今还忘不了她被抓进监狱的那一刻脸上视死如归的表情。
被酷刑折磨的她面对张嘉译只轻轻说了一声:我受不了了,让我死。不是痛苦,而是最后的决定。
一句话重如千斤担。在最后的告别里,似喜还悲,有对希望的憧憬也有对苦难结束的解脱,还有三分不舍,两分沉痛,一分温柔,一切都汇聚到一双眼里,直达人心,让人泪目。
每一个角色能刻画得入木三分,虽为配角,但她总是给人很强的存在感,难以忽视。
看她的表演大都有一种特点:柔弱中蕴藏力量。无需过多的语言,往往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向观众传达了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
《天长地久》中也是如此,淡淡的表演,悲情的气息却能越屏而出。
陈凯歌在《妖猫传》里给杨蓉讲戏说:
越是平静,越是有力量。
越是丰富的情绪越是低调的表达,才能有直击人心的触动。存在感有时候并不是表面的张扬而是内在的底蕴。
这个道理,从戏到人生,亦然。
金鸡奖颁奖典礼上最佳男配角王志飞说过一段感人的话:
一直以来,金鸡奖只在我的梦里,一睁眼就不敢再想了,好在我把最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一部一部的作品上,从来不去奢望,不去妄想,也不敢去怠慢,所以梦想就变成了现实。
和咏梅一样,他们都曾不那么有“存在感”,但最终却能拥有最强大的“存在感”。
有句话说的好,每一成功背后都有一段不动声色的努力。
看似低调没存在感的他们只不过是把锋芒隐藏变为背后的努力而已,他们追求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烟花,而是实至名归的永恒。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一篇文章上了热榜,华为前员工胡玲痛斥HR不作为、胡作为的事,引起广泛热议,任正非最后不得不给予批复回应。
大家热议是因为在公司都会遇到这样的境况,这是一个工作中是认真干事好还是要搞政治刷存在感更好的争辩。
四年前公司来了两个同事,都是有几年工作经验的。
其中有一人特别引人注目,为人开朗,做事积极,别人有问题他总能提供很好的建议,做什么都很懂行的样子,很快就在公司里刷了一波存在感,大家对他很礼遇,年轻的都喊他张哥。
另外一个则稍显普通,称他小林。平时并不太多发言,专注做着自己的事。
可慢慢相处下来,大家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张哥什么事都喜欢掺和一下,提些建议,看似很懂,其实正是不专业所以才需要靠刷存在感在公司存在下去,一段时间下来大家发现他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背后谈起他不再尊敬。
反观小林,虽然平时不太合群,但他业务能力很强,总在关键的时刻力挽狂澜。
公司要做活动,张哥夸夸其谈,说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高屋建瓴,小林则根据公司产品和往年情况出了具体的方案,和大家倒逼销售业绩。
张哥依然还是那个很有“存在感”的存在,但慢慢地,大家都开始信服起小林来。老板有重要决定也开始找小林商议。
后来我离开公司,有次和前同事聊天,问起张哥和小林的事。同事说张哥还在公司,还是那样“混”着,没升职也没加薪,小林出去创业做了老板。
其实每个公司都有“张哥”的存在,他们喜欢把精力放在“讨好”老板和同事上,每天过着热闹的日子,一时之间看似很有存在感,但最后的“存在感”往往落不到他们头上。
基于某些原因,公司或许需要这种人存在,但人生在这一点上却是很公平的。
这几年大家都在提中年危机,不仅是因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养的压力,还因为很多中年人面临着被辞退的危机。
年轻时你可以靠抖机灵、搞政治让自己有存在感,但时间会验证一切,到中年见真章。那些中年发力或者中年风生水起的人不过是把之前的努力默默沉淀下来,为自己中年进行了高光加持而已。
别让自己的青春浪费在那些没用的“存在感”上。默默提升自我,才是真正抓在手里的“存在感”。
韩国著名女主播白智娟在《存在感》中说:
存在感是一种比美貌和财富更强大更恒久更幸福的力量。
人活在社会就需要有存在感,人人不想被别人漠视或者轻视,但如何让自己获得更有价值的存在感,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有句哲语叫“静水流深,贵人语迟”。
话多者大都因为内心躁动不安,情绪无处安放。他们需要通过说话甚至大声喧哗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强调自己的存在感。
而厉害的人则不注重这些细枝末节的存在感,他们内心独立而自在,拥有高贵的精神,即使处于微末之时,也很难让人忽视。如咏梅,24年的配角生涯虽未让她大红大紫但她塑造的每个角色都难让人忘记。
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外人给的,是自己营造的。
别向过程要存在感。一时得失不代表什么,眼睛盯住最终目标才能让自己赢得永恒的胜利,太注重过程,结局往往一地鸡毛。
别向外人要存在感。别人的认同并不能让你维持太久的存在感,热闹过后,往往是愈加荒凉的境地。
收起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多思考,世上别管多大的事就怕人琢磨,一琢磨就透了,通透了你就知道如何正确的做事了,“存在感”就有了。
存在感,你不思它,它会静悄悄地来。
作者简介:秋实,富小书的人,富书专栏作者,一名喜欢读书写字的80后女性码字工。历经青春年少的不可一世,如今正琢磨着中年人生活里的酸甜苦辣。至中年,方发现最喜欢的还是文字,遂于闲暇时光写点儿玩意儿;本文首发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