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发脾气,你的反应至关重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98
导读

在和儿子多年的拉锯战中,我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所以我没有马上冲进去,把他拎出来教训一顿,而是气定神闲地在门外等着他把脾气发完。 不想,回到家以后,他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房子中间开始痛哭,一边哭一边说…

接受孩子的坏脾气,是为人父母的修行!

作者丨朱丽叶的小情绪

来源丨男孩派(ID:boy666dj)

孩子的脾气,

就是他的语言

上个周末,我儿子发脾气了。

因为马上要期中考试,我拒绝了他想拿手机玩英语小游戏的要求。

生气的小家伙冲进书房,“咣”地摔上门。紧接着,就听到书房里传来噼里啪啦扔文具的声音。

在和儿子多年的拉锯战中,我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所以我没有马上冲进去,把他拎出来教训一顿,而是气定神闲地在门外等着他把脾气发完。

10分钟后,儿子开门出来喝水,特意瞟了我一眼。

老母亲秒懂这个小眼神的意味,跟着进了书房。

儿子气鼓鼓地瞪着我,不说话。

我走过去,什么都没说,先抱住了他,明显感觉到他僵硬的身子柔软了下来,软软地靠在我怀里。

这时,我才开口道:

“我知道我不准你玩英语游戏,你很失望。我主要是考虑到下周就要期中考试了,想让你多点时间复习功课。

也许还有更好的办法,但是如果你仅仅只是发脾气,那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如你给我一个方案,我们一起来讨论是否可行。”

“我先完成复习,然后再玩10分钟英语游戏。”

“OK,成交。”

一场冲突,没有挨打,没有吼叫,轻松解决。So easy!

但是几年前,可没有这么幸运。

儿子刚上小学时,写作业拖拖拉拉,狂暴的老母亲为了教育他,罚站、罚抄、罚打手心,各种罚换来的是小家伙撕碎作业本、掰断铅笔等同样狂暴的行为。

这么一折腾,总要闹上半天,不但作业没完成,大家都很受伤。

这么些年的斗智斗勇,让我明白一个真理:

没有什么问题不是一个温暖的抱抱可以解决的,如果不行,就再加上一个亲吻。

孩子没脾气,

才是真正的压抑

蒋方舟说:“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不是同一个比例。”

有时候,我们认为孩子无理取闹,是因为这个“理”只是我们的标准,但我们没有看到孩子的世界。

我们习惯以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判断,却没有问一问孩子“你想要什么?”

电影《狗十三》中,李玩的家人照顾她的生活,可从不曾懂得她、看见她,她活得一点儿也不快乐。

小狗“爱因斯坦”对她无限依赖,就像渴望爱的自已。

当小狗被爷爷不慎弄丢,李玩不依不饶,各种闹腾,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

大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要为了一条狗闹得如此天翻地覆。

他们看不到,李玩执拗索取的,只是希望别人理解她的感受;更体会不到,她的撕心裂肺,是害怕失去自己。

最后,暴怒的父亲用拳头摆平了青春期少女的挣扎,还要语重心长说上一句“你长大了,该懂事了……”

此后的李玩真的长大了。

她接受了继母找来的小狗,假装它就是走丢的那只。

在听闻第二只小狗绝食死了之后,她没再为失去狗而闹事,却在饭桌上平静地吃下狗肉,礼貌地说了句“谢谢”。

李玩最终用顺从完成了与青春的交割。

《狗十三》的导演曹保平在讲解李玩这个角色时说,“这个女孩从此喜欢上了掩饰自己,她长大以后的路也不会太顺当”。

不快乐的大人,是因为小时候没哭够。

作家雷布斯曾说:“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帮他解决问题。”

他们感受到了彷徨无助,于是恣意撒泼,向我们释放求救信号:我很难过,请救救我。他们期待着我们能看到、能倾听、能理解。

他们不会冲外人乱发脾气,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只有我们是最亲且最可信赖的人,也唯有我们,才可以让自己肆无忌惮,帮自己疗伤。

去抱抱那个伪装的小刺猬吧,他们在对我们无声地请求,“请来爱我吧”。

接纳孩子的脾气,

是为人父母的修行

文化学者马未都讲过一件儿子小时候的趣事。

有一次他带儿子上街,事先约定好不买玩具。

可是儿子一看到玩具就走不动了,吵着要买,哭得十分伤心。马未都觉得大庭广众之下,这么哭闹很下不来台,就生气地对儿子说:“要哭回家哭。”

儿子真的不哭了,乖乖回家。

不想,回到家以后,他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房子中间开始痛哭,一边哭一边说:“等我长大了,绝不让我儿子受这么大委屈。”

那一刻,马未都内心大动,十分愧疚,直言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

李玫瑾老师在一旁笑着说:“你可以和他协商,比如说,今天咱们没计划好,但是咱们可以回去好好研究,怎么攒钱来买。你要给孩子留一个出口,留一个希望。”

这个出口,就是让爱照进来的地方。

我曾经同一位亲子专家讨论过“当妈妈好难”的话题。

比如,孩子正感冒咳嗽,却吵着非要吃冰激凌。你为了他的身体着想,坚决不买,孩子就满地打滚,大哭大闹。

面对这样“不懂事”的熊孩子,你除了抓狂,还能怎样?

我那位专家朋友笑咪咪地说:“爱他呀,只要你爱他,他就不会胡闹了。”

看着我一脸懵圈,朋友接着说:

“你可以这样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想吃冰激凌,这么热的天吃根冰激凌,冰冰凉凉的一定很舒服。

可是你现在有点咳嗽,我要是给你买了,就会害得我最爱的宝贝病得更严重。

宝贝不舒服,妈妈更难受。不如等你完全好了,我们一起吃好吗?”

有心理学家说:孩子心中愤怒的最大来源,是他们根深蒂固地以为自己没有人爱。

当他们看到了妈妈的爱与理解,他们就会接受妈妈的“拒绝”。

有一首歌里唱“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别吝啬对孩子表达爱,他们有了爱的盔甲,才能重新变回柔软可爱的模样。

孩子发脾气时,

正是教育的好时机

孩子在愤怒时,其实他也不明白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怎样的情绪,他需要有人帮他厘清,甚至和他一起找到更好的宣泄方式。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觉知”,当一个人觉知到他的情绪时,其实这种情绪就已经被纾解了一大半。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看见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只有当他们觉知到了自己的情绪时,他们才不会感到无力和恐慌,不必用哭闹来释放压迫感。

曾经,网上有一则爸爸与女儿对话的视频,被网友们点赞“暖爆了”。

视频中,一个小女孩正在对爸爸发脾气。

爸爸没有制止和责怪,只是蹲下身去,看着孩子的眼睛,温和地告诉她:

“每次生气的时候,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的心情里,你要学着去接受它、尊重它。你要承认你生气了,然后慢慢放下。

如果还是不开心,也没关系,我们依然爱你,你的世界始终一片光明。

你可以生气,只是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因为这样会出问题。慢慢放下、克服它,也可以大喊发泄、拿枕头出气。

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我会尊重你的底线,也尊重你的心情。

要是今天不适合跟你开玩笑,你只需要告诉我,我就不会了。”

最后,他邀请孩子一起出去散步、踢踢土,把愤怒远远地抛到脑后。

这位爸爸教科书般地示范了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并面对自己的情绪。

哈佛大学讲师、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经提出:

“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情绪敏感力,而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去认识情绪这只小怪兽并征服它吧!

我们都曾是期盼被理解的孩子,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忘了,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坏脾气,是因为当他们发脾气时,我们失去了掌控力。

但是,一个有自己的想法,并愿意为之抗争的孩子,才有能力撑起自己未来的人生。

坦然接受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终将挣脱我们的掌控这个事实;

爱那个可爱的他,也能全然接纳不够完美的他;

给他哭泣的自由,更给他发脾气的权力;

帮助他在心灵上成长为健康真实的自己,平和而坚定地走未来的路。

只有这样,才不会随着他的长大,在他与我们之间,隔出一条漫漫银河……

点个【在看】,接受孩子的坏脾气,是为人父母的修行!

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