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从6月6日5G发牌,开始计算5G网络建设周期,5G网络初成规模最早应在2020年3月之后;
(2)从标准层面看,2020年3月的Rel-16完全满足5G商用特性,使得端到端的体验更加完善,行业应用场景更广泛;
因此,2020年3月之后的某个时间点,才是5G真正走向商用的关键节点,而那时,会有更丰富的5G终端和应用出现,且终端售价更实惠,随着三家运营商朋友圈生态合作深入,也可能会推出更多5G权益促进5G终端的销售;
(3)在网络层面,5G频段相较4G更高,做好5G网络的连续覆盖,站点将更密集,需经历长周期,目前,如北、上、广等城市的5G覆盖均不错。其次,5G网络优化时间更长,尤其是在NSA模式下,可喜的是,近期,运营商均明确发布了SA网络规模建设的时间表;
(4)9月9日,是一个特别的时间点,中国电信和联通宣布5G共建共享,谋求在频谱共享、组网性能、建设成本、建网速度上取得全方位的领先,2020年1季度起启动向SA的升级,如果以9月为电信联通5G开启网络规划、部署的起点,二者合力发挥5G高效的网络性能应是在2020年6月之后;
(5)中国移动在5G建网方面强调,打造“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5G精品智能网络,“5G与AICDE融合创新”,对5G网络基础设施的定位是“泛在智能”,同时,看重5G全方位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集中管控的能力,精品、智能说明中国移动更加强调5G网络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定位;
在11月的公开场合,中国移动展示了以5G反开4G,4G梯次利旧的解决方案,结合云+网+边的协同,将使得中国移动打造出更加高效、低成本的立体、泛在网络,但相关运营商高层也指出,5G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
(6)中国电信+联通打造的3.5GHz 100MHz*2 NR+2.1G DSS,中国移动“充分发挥2.6GHz与4.9GHz双频协同带来的覆盖、容量优势”,“加速4.9GHz频段5G端到端产业测试和部署”,以及如近期T-Mobile希望打造600MHz 2*10MHz+2.5GHz(不足100MHz)+mmW的覆盖美国立体网络,均体现了各方看重Sub6G下的覆盖+容量的竞争优势,但建好一张完善的5G网络更需要时间,4G在国内商用花了6年时间打造了一张精品网,5G商用更需要定力;
(7)美国相关运营商曾指出,运营商多年来一直过度宣传5G,设置了超出其能力范围的预期……5G建得好,它们必须意味着稀疏、昂贵和仅限于户外。这也证明5G多层立体覆盖的重要性,低频在5G时代万物互联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5G走向室内需要时间;
(8)5G建网的进场协调,比4G时代更加艰难,需要包括社会资源的协调,5G网络自身部署虽用时短,但进场协调周期长、成本高,站址规划再到实际建设落地中间环节存在“走形”的可能,因此,也将给网优提出新的挑战,这将是未来阻碍规模建设的一大痛点,5G用户感知也将因此受到影响;
(9)在5G芯片/终端层面,目前,各家芯片商均推出了双模5G SoC,包括麒麟990 5G、三星+vivo Exynos 980、天玑1000、骁龙765/765G等,使得5G手机性能+功耗最优化。在规格上,搭载双模+双卡5G+双载波 5G SoC的终端将于明年1季度上市,并支持NSA+SA、SA+SA、VoLTE+VoNR等多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