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带来新遗传证据_早期人类驯化了自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56
导读

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新研究引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驯化元素的一种疾病的遗传证据表明,大约60万年前,现代人在与已灭绝“亲戚”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分离出来后,就已经开始驯化自…

在开始驯化狗、猫、绵羊和牛等动物前,人类可能已经有了驯化一种完全不同动物的传统,就是我们人类自己。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新研究引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驯化元素的一种疾病的遗传证据表明,大约60万年前,现代人在与已灭绝“亲戚”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分离出来后,就已经开始驯化自己了。

未参与这项研究的哈佛大学人类学家Richard Wrangham说:“这项研究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测试,证明了一个长期存在的观点,即人类之所以看起来与我们的灵长类祖先如此不同,正是因为我们已经被驯化了。”

驯化包含了一整套遗传变化,这些变化随着物种在繁殖过程中变得更加友好且攻击性降低而出现。例如,狗和驯养的狐狸中发生了许多变化:更小的牙齿和头骨、松软的耳朵、更短且卷曲的尾巴。这些生理变化都与这一事实有关,即被驯养动物体内某种特定类型的干细胞(即神经嵴干细胞)较少。

与我们的许多祖先相比,现代人类的攻击性更低,更注重合作。而且,我们也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变化:尽管我们的大脑很大,但头骨却更小,而且我们的眉骨并不那么明显。

那么,是人类把自己驯化了吗?

一种已知名为BAZ1B的基因在协调神经嵴干细胞运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多数人具有该基因的两个拷贝。奇怪的是,一份BAZ1B基因拷贝以及其他几个基因在Williams-Beuren综合征患者中缺失。该疾病与认知障碍、头骨较小、面部特征奇特和极度友好有关。

图片来源:《Science Advances》

为了确定BAZ1B基因是否对这些面部特征有影响,意大利米兰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Giuseppe Testa领导的研究团队培养了11种神经嵴干细胞系:其中四种来自Williams-Beuren综合征患者,三种来自具有不同但相关疾病的患者(与疾病有关的关键基因出现重复但没有缺失),还有四种来自没有任何一种障碍的人。接下来,他们使用多种技术来调整BAZ1B在每种干细胞系中的活性。

图片来源:《Science Advances》

他们了解到,这种调整方式影响了数百个已知参与面部和颅骨发育的其他基因。具体而言,他们发现一个被抑制的BAZ1B基因导致了Williams-Beuren综合征患者的独特面部特征,确立了该基因是面部外观的重要驱动因素。

当研究人员观察现代人、两名尼安德特人和一名丹尼索万人的数百个BAZ1B敏感基因时,他们发现在现代人中,这些基因积累大量自身的调节突变。这表明,自然选择塑造了它们。该研究指出,因为许多其他被驯化的动物中这些相同的基因也经历了自然选择,所以现代人类也经历了最近的驯化过程。

Wrangham提醒说:“许多不同的基因可能在驯化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从BAZ1B中解读太多进化的重要性。“他们所关注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因,但是很明显,还会有其他多种候选基因。”

维也纳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William Tecumseh Fitch III说,他对人类自我驯化和动物驯化之间的“明确相似之处”表示怀疑。他说:“这些过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我也不认为一个或几个基因的突变就能成为驯化过程中涉及到的许多基因的好模型。”

至于为什么人类可能首先被驯化,各种假说比比皆是。Wrangham赞成这样的观点,即随着早期人类形成合作社会,进化压力使人们倾向于选择不是那么具有侵略性的伴侣。他补充说:“这是第一次出现主动抛弃欺凌和攻击性的基因选择。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是唯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物种。”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