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粉彩赏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80
导读

同治时期民窑粉彩瓷器主要依据胎釉、彩料和纹饰特点予以判断。 清同治年间的粉彩,不少器物纹饰多用红彩,而纹饰中所用红彩暗淡凝腻;表面不够光润,是清代晚期红彩的特点,这也是区别新仿同治粉彩瓷器的重要标准…

众所周知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同治时期民窑粉彩瓷器主要依据胎釉、彩料和纹饰特点予以判断。一般而言,胎体有的轻薄,有的厚重,两种均较粗松;以指轻扣圆器的胎体,发出的声音较尖,似金属铜声,此为清末瓷器的共同点。施釉稀薄,呈莹白色,质粗松软,釉面不够平整。制作不规整,厚胎者更为粗糙笨拙。色料中因施加粉质较多而显浓厚。有的延续前朝传统施绿釉里,因色泽浓重,施彩较厚,釉面不够平整,呈波浪釉,但因无细小的皱纹而独具时代特色。纹饰笔法稚拙,布局凌乱,缺少生气。

清同治年间的粉彩,不少器物纹饰多用红彩,而纹饰中所用红彩暗淡凝腻;表面不够光润,是清代晚期红彩的特点,这也是区别新仿同治粉彩瓷器的重要标准。如(图1)的同治粉彩蝴蝶白菜纹瓶,其纹饰的内容和绘画技法具有同时期的典型特点,胎体粗糙,厚重笨拙,粉彩色料中因粉质较厚而显浓厚,红彩颜色较淡,表面不够光润,有些显脏;而绿彩厚则色深,薄则色浅,色深者颜色泛黑,色浅者颜色泛黄。

目前投资同治粉彩瓷器,特别是粉彩陈色瓷器具有升值潜力,收藏投资两相宜。 其理由是:第一,这个时期民窑粉彩瓷器真品较多,对工薪族古瓷收藏者来讲相对容易,特别是对年岁比较大的收藏者,这些收藏品可能似曾相识,多少还有儿时的记忆,甚至祖辈留下的传承有序的一两件传家宝,自己有绝对的把握,也容易上手,不会有赝品之忧。 同治九年,御窑厂专为“体和殿”烧制了百只大鱼缸,其他器皿约万件,,皆署“体和殿制”款识。(“体和殿”是慈禧居住储秀宫时用膳之处)。其胎釉和绘画的精细程度近似于道光时著名的署“慎德堂”款的器物,造型除大鱼缸外,还有灯笼樽、各式花盆和圆形棒盒等。多以黄地或绿地衬托粉彩花卉,也有的绘青花云龙和竹兰梅菊或墨彩花卉;一些大件用五彩加粉彩或蓝釉加粉彩装饰。素黄釉暗刻四季花及墨彩花卉器,胎体较为厚重。民国时仿造“体和殿”粉彩较多;虽然晚清制作工敢已经欠佳,但后仿之器却仍然不可企及。仿品的胎体更显粗松,修胎不规,釉面亦不及真品细润平整,画笔滞拙生硬。

二、造型特征

官窑琢、圆器多承袭传统的造型,有的从规格到色彩和纹饰都类同于前朝。与此同时,在慈禧授意下,景德镇也烧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品种和造型,如“大婚礼造器”、“体和殿”陈设品及日用瓷,还有一些瓶、樽、缸、盒等,器型虽然规整,但略显笨拙。一般盘、碗、仍按旧时式样,红地锦纹开光龙凤碗的器壁高深,为此时新的型制。唾盂、灰槽等卫生用器甚为多见,常见的器型有赏瓶、玉壶春瓶、贯耳方瓶、琮式瓶、象耳方瓶、直口扁腹瓶、蒜头瓶、石榴樽、灯笼樽、圆盒、高足盘等。民窑有撇口瓶、狮耳瓶、瓜式罐、花盆、餐具(盘、碗)等。清中期以来瓶类多加双耳的装饰手法,此时仍很流行,耳有夔凤、蟠螭、双狮等多种,民窑器尤为多见还有哥釉铁色花瓶等,多刻“成化年制”款。

三、图案纹饰特征

除继续沿用传统的龙凤、云鹤、八宝图案外,更为突出的是较多的采用吉祥内容的纹饰,如五蝠捧寿、长寿、万寿无疆、“喜”字、年景、麒麟送子等等。纹饰风格己图案化,画意庸俗、笔触呆滞拘谨。

常见图案纹饰:

云龙、云凤、龙凤、夔凤、海水龙、云鹤八卦、八宝、九狮、云蝠、五蝠、三羊开泰、三星、八仙庆寿、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婴戏、二十四孝、年年有余、山水人物、松竹梅、“寿”字、缠枝“寿”字、福禄寿喜、缠枝莲、梅花、荷莲、菊花、海棠、瓜蝶、花蝶、花鸟、鸳鸯荷花、灵芝、四季花、葡萄、三叶、九桃、白菜、寿山福海、万寿无疆、龙凤呈祥、博古等。

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具有晚清时期的呈色特征、即有较清新明快色泽、也有黑褐色。与清代前期相比,色料都有漂浮的弊端,胎釉的粗松更加明显。常见器物有起弦赏瓶、玉壶春瓶、小缸、笔筒、花盆、盖盒、罐、水盛、盘、碗等。以“体和殿”款花卉盒为代表、其色清新、制作尚精、胎厚薄适中。民国时的仿品,往往胎薄体轻。

釉里红——由于铜红色料的呈色技术掌握不好,此时的釉里红多数色泽浅淡,并己很少用作大面积的主题纹饰。

五彩——仅剩传统的龙凤碗,但色彩鲜艳,与前后两朝的基本一致。民窑中出现了仿康熙的五彩器,但大器类色彩过于浓艳,施彩凝厚,缺乏光泽,纹饰粗率、甚至远不及以后光绪的仿制水平。

斗彩、三彩——与前朝类同。斗彩器有鸳鸯卧莲小碗,器壁很直,较咸丰时见拙;三彩器有康熙以来传统的紫绿龙纹碟等。

粉彩——各种色彩均较前时鲜艳,署“体和殿”款的器物彩色更为鲜亮。黄色浅淡娇嫩;浓绿色深翠;蓝色深浅有致,有的如佛头青色一样醒目,墨彩也与清代早期风格不同,轻描重绘,有多色阶的层次,但不加施玻璃白釉,表面暗涩无光。多用彩色为地是同治瓷的时代特征;或用淡黄色作地,绘以蓝、绿、粉红色纹饰;或在淡绿或淡紫地上绘粉红色图案。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同治粉彩加金百子婴戏图大盘,器外或绘双喜龙凤,或绘婴戏画面,盘心为婴戏龙灯,稚童游戏各画其态,儿童鼻部和咸丰时的一样夸张,较为宽大。又如黄釉地粉彩百子图贯耳瓶和八百件的大碗,画意都很细腻。黄釉地色凝厚鲜亮,又称作“明黄”。其他各类官窑粉彩瓶、罐、茶具、餐具等,亦具有一定的水平。

红彩——具有晚清时暗淡凝腻的色调,也有以淡红色为地留白纹饰的品种。其署“吉祥如意”款的红彩龙纹西餐具,以大小盘、碗、糖缸、咖啡壶等器组成,多连有盘托,器型为十九世纪西方流行的银餐具古老式样。胎体略厚,加绘金饰,成套器现己难见到。

金彩——在红彩地或白地上书写或描绘金彩“喜”字的器物,多是大婚礼用器,其金色仍很光灿。

黄釉——宫廷用瓷以黄釉器居多.同治黄釉器釉色较为浓深。装饰手法除素器与刻花外,也有黄釉作色地加彩的,如以黄釉色的饰各种体式的“喜”、“寿”字制作精细的盘、碗。此时黄釉色地饰彩描金百子穿带瓶,完全同于道光同类器。

翡翠瓶——是同治时创新的一种釉色。釉中白色和绿色的斑片混杂,自然浸透,似翡翠美玉一般,十分别致。它与此时常用的藕荷釉(雪青釉)一样,虽颇新鲜,却不雅致。

窑变釉——此时的窑变釉面,己不再出现前朝同一品种呈现的那种由月白、蓝、红等色组成的五光十色条斑,而是以大面积红色为基调。间杂浅青的黑色或露胎体的白色,釉面光亮很强。这种色泽特点,是鉴别晚清窑变釉的主要依据之一。

仿官、哥釉——自咸丰以来,釉色逐渐演变为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哥釉,却有名无实。釉面或开片或无片纹,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涂施黑漆以充“铁足”。器型为传统的贯耳杏圆川带瓶、八卦瓶等。

蓝釉(天青)——呈黑蓝色调。造型有方瓶、盘、碗等;其象耳方瓶,沿袭乾隆旧制。

五、胎釉特征

胎体:官窑器的胎质与咸丰时期的相近,洁白而精细;民窑器则胎质粗松厚重,也有的较为轻薄。以指轻叩圆器胎体,发出的声音较尖,似金属铜声;此时为清末瓷器的共同特征。

釉面:官窑器及署“体和殿”款的器物,釉面细润,具有珐琅器的效果;一般器物则因为胎质不够坚致,施釉稀薄;釉面多泛莹白,厚釉者更显得质松软,釉面的透明度及坚硬度都较差。

六、鉴定要点

1.官窑器制作仍很规范,薄胎器也是如此,只是器型见拙而欠秀美。民窑器多不规整,厚胎器更为粗糙,厚重笨拙。

2.胎釉粗松,釉色泛白,釉面不够平净。

3.粉彩色料中加施粉质较多而显浓厚,色泽纹饰用的绿彩,呈深翠色。绿里器的绿釉,色泽较前时的浓重,施釉较厚,釉面不够平净,但无细小的皱纹。

4.纹饰己图案化,笔法稚拙,缺少生气,内容多事有封建迷信色彩。官窑器及“体和殿”款器绘画尚精;民窑书法则杂乱无章,绘工粗俗低劣。

5.粉彩器款识多为红彩楷书。民窑器大都用篆书四字或六字印款。

6.同治时期的瓷器,历史是未见有仿品,近年才有仿制。但赝品均露出现代瓷的特点。较易分辨。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据有关研究所分析,是一种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它是采用一种叫“白信石”或“亚砒霜”的天然矿物,配入铅熔块、硝钾等熔剂中制成的,景德镇俗称“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

同治年间,虽然中国的制瓷业有了短暂的好转,但是清王朝制瓷业的黄金时代是一去不返了。粉彩是同冶时期彩瓷中最常见的瓷器品种,以黄地粉彩为多。官窑器中出现了用料彩堆绘的品种。民窑瓷中多见一种厚重的粉彩绘图纹,古玩行里称之为“同治彩”,釉色浓重,独具特色。

粉彩瓷器,是除却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瓷器,这类瓷器最大的特点便是吸收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其画法不管是人物、花鸟都显得层次分明,立体感足。发展到乾隆时期,尤显得秀丽雅致。作为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粉彩瓷器在彩料上是要比康熙朝的精细得多,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

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与康熙硬彩(五彩)相对,亦称“软彩”。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以后,在瓷器上面绘画时,先在所需要的纹饰部分施一层玻璃白,如同纸上粉本一样,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颜料。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