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河?!黄鸭河?!南召风景独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83
导读

话说这位孙太守欣然前来,在地方官一番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的摇舌鼔簧之下,孙太守弄懂了南召这块土地的过去和现在,知道现在这里是雉县寿乐乡。 查阅《南召县志》得知:黄鸭河是南召县内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

黄洋河——黄鸭河

南召风景独好

西汉末年,王政君和王莽姑侄弄权,汉哀帝于公元前1年8月15日病死后,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9月17日迎立年仅9岁的刘衎为帝,是谓汉平帝。次年改元“元始”。恩诏并大赦天下,正月,诏令各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等无子而有孙或养兄弟之子为嗣的,都可以为爵位继承人。名列刘氏皇谱而因犯罪被开除族籍的,恢复其族籍。王莽加爵“安汉公”。封周公的后人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孔子的后人孔均为褒成侯。奉周公与孔子的祭祀。大家注意,以上话中有一句特别重要:王莽加爵“安汉公”。恩诏封赏那么多,都是为了加爵王莽为“安汉公”来的,是打侧脚放屁——遮羞的。这一遮不要紧,就把我们的黄洋河遮成黄鸭河了。据《南召县志》记载:平帝元年,朝廷在房阳川封南阳太守孙宠为房阳侯。那时候没有电报,电话,手机,互联网。朝廷连房阳川早已改为黄洋川,民居区又改为寿乐乡都不知道。可地方官知道啊!赶紧逐级上报到太守府,请房川侯来阅阅边,大小官员混个脸熟,酒酣耳热之际拍几句马屁,临走再送个小礼,人熟好办事不是?

话说这位孙太守欣然前来,在地方官一番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的摇舌鼔簧之下,孙太守弄懂了南召这块土地的过去和现在,知道现在这里是雉县寿乐乡。这河叫黄洋河。刚好是春回天气,冰河已开,“春江水暖鸭先知”嘛,群群鸭子在水中游弋,就兴之所至,将此河改名为“黄鸭河”。随行人员有的虽感不妥,但官大一级压死人,一鸟入林,百鸟禁声。于是跟着哈哈几声,拍几句马屁说“好听,好听!”弄得微醺的孙太守浑身舒坦,小辫差点把纱帽顶起来。

所以,本来颇有诗意的黄洋河就成了黄鸭河了,一直用到今天。

那么,黄洋河这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据原一中著名的语文老师程信广(不好意思,不是故意提老师名讳,是行文需要,弟子失礼了!)考证:春秋时,我们这里是楚国的边陲之地,苦寒而不毛。(有楚长城为证。)楚平王强令房子国暴乱子民往迁远恶之地,楚之西北边陲。那以国为姓的房姓子孙几经移徙,辗转之下,终于定居于此。刀耕火种,筑庐安舍,繁衍生息,自名座山称房山,面临之水叫房洋河,开垦的大片河川土地叫房阳川。现今古城路西段,“盛世北城”往西往北的范围,原叫古城坡。就是房子国故城所在地。就在房氏在此定居数十年后,一伙黄姓部落行至此处,看到山川形胜,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便想斑鸠去抢占了喜鹊的窝,一番恶战,赶走了房氏,定居了黄氏。弱肉强食,达者为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虽说营盘是铁打的,但换了主人,咱得改改名字,图个吉利不是?于是房山一带成了黄阳川,房阳河成了黄洋河。至于黄阳川怎么成了寿乐乡。程老师没有讲。弟子没有考证,不敢胡乱杜撰。而寿乐乡如何变成李青店,是因为汉征君李青的缘故。(见拙作《李青店,东汉时曾名噪两京》)

至于黄洋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扩建此路的时候,这里叫东大街。给这道街定名时由于它当时是临河的街。又有文人雅士知道黄鸭河的来历,就建议政府,政府就采纳了把这条路定名为“黄洋路”的意见。

查阅《南召县志》得知:黄鸭河是南召县内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嵩县千佛坪,到南召境内流经马市坪,城郊,崔庄,城关等乡镇,在城郊乡背阴坡汇入白河。全场67.5公里。流域面积681平方公里。

黄鸭河水源丰富,一路山高林密,两岸水草丰美。是放牧、养殖的天然场所。也是各种水禽、水鸟的乐园。河流穿南召城而过,成了南召城的内河,不但给城区增添了十分灵气,更重要的是给南召城区及周边人民提供着优质的生产、生活用水。两级橡胶坝,城中现碧湖。滨河路和滨河公园成了我大美南召最靓丽的风景。

不管是黄洋河还是黄鸭河,历史已成云烟。但我大美南召正在大踏步发展,小子兴之所至,一首七绝献给大家:

一川烟水出平湖,南召风姿如画图。

两畔龙楼连苑起,万山深处一名珠!

来源:A爱南召网

编辑:秦 楚

责编:沈朝旭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