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简
介
福建莆田人,现居福州,作家,职业工程师。从事化工专业工作。1992年起发表散文作品至今,凡数百万字。在《十月》《中华文学选刊》《山花》《天涯》《青年文学》《散文》《散文海外版》《中华散文》《散文选刊》《美文》《散文百家》《作品》《文学界》《雨花》 等期刊发表作品。多次入散文年度选本,曾获得孙犁散文奖等奖项。
秋兴五记
/ 陈元武
瓜后、蝈蝈尽欢
秋后,西瓜枯蔓了,秋风一起,风刮得地里的墒一点点减少。西瓜摘得差不多了,剩下了枯黄参半的藤蔓。刘半农1932年秋过京西郊区的瓜田时,看到了老乡们正忙着逮蝈蝈。他写道:彼秋时,节气欣然,西风便劲扫而至,瓜尽余蔓,正好喂饱蝈蝈。蝈蝈是秋天的信使,早些时候,街上时常可碰到挑着蝈蝈笼叫卖的北方人。那蝈蝈叫得欢实,声可振人。蝈蝈是咬过瓜才肥的,乡下收瓜时,多给它留着一个半个,那晚瓜已经不中吃了,瓜瓤绵薄无汁,白多红少,没人吃的瓜就给了蝈蝈们吃。蝈蝈吃得肥满壮硕,便叫起来,声音如金属般清脆响亮。蝈蝈还咬豆地,但豆熟得晚,老乡不舍得踩豆地逮蝈蝈,于是那蝈蝈就过了一秋,直到初雪下来,蝈蝈才收了声蛰伏到地下。瓜地里的蝈蝈此时已经肠肥脑满,动作不那么灵便,让人一捉一个,蝈蝈笼子是拿蒲苇叶编的,编得灵巧的蝈蝈笼子好看耐收,放两年也不坏,来年再装蝈蝈。京里的纨绔子弟玩蟋蟀,玩蝈蝈的较少,嫌它闹腾,吵得人晚上少眠。偶尔也有爱玩蝈蝈的,必定是京西的瓜地蝈蝈,翅大腿高,肚圆额宽,翅上有若干云纹金斑,仿佛甲胄一般,呼之为“大将军”。蝈蝈虽然个大却不凶狠,算是温驯的家伙,它不会斗狠撕咬,也不会互相之间残杀。蝈蝈更像是民间艺人,天桥上的那些,唱簧的和拉洋片的,那嗓子硬是高而阔,一嗓子能够喝出去三里地。蝈蝈于是多收于民间的四合院里,挂在一株半红的枣树底下,或者瓜棚间,一晚上风呼呼地刮,蝈蝈碎声叫唤,那夜才睡得甜实。
南方的蝈蝈多是哑的,不是不会叫,而是懒,吃得多,不想动,嗓子也就坏了。更多的时候是气候的原因,南方的秋不甚明显,昼夜温差不大,秋风也起,但那风也是绵薄无力的,太阳多半时候依然毒辣,直到入冬,北方的冷空气才能够到达南方。那时候蝈蝈已经入沧桑之境,仿佛人之老至,嗓子就不那么亮堂了。南方的瓜一直吃到秋后,螃蟹上桌时,还有瓜红红地端上来,人还在诅咒着秋老虎的余威,挥汗如雨。蝈蝈静默地伫立于翠绿的笼中,它浑然不知秋色已经过半,气温让它纳闷:这是怎么了,难道秋未至?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在岭南过头一个秋天,漫步秋野,寻觅秋虫足迹,可惜岭南依然热如盛夏,秋虫的鸣叫只是在后半夜偶然响起,也让睡不着觉的老苏兴奋不已,索性披衣,循声而往,而睹萤火漫然于野,于是老苏感叹,此何地也,此何地也?岭南更是看不到蝈蝈的踪迹,像闽地山区,秋气甚爽,飒然风至,秋虫叫得此起彼伏。八大山人写花鸟兽物,多是青眼向天,似有愤世之气,唯独画虫甚是可爱,尤其是蝈蝈附瓜,他在画上题跋:是物也,性知节气,职守天时,是谓忠也。人唯不及也不及之甚。他画下的蝈蝈消瘦,似野僧隐士。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士。
齐白石画蝈蝈,半痴半聋,似入定状,没有一副蹶跃奋然的气势。白石说,此物信天守时,虽不似蝉高洁,饮露附枝,鸣散响于渐风,蝈蝈,民也,伏偃于草蓬之间,雀跃而喜,兴至而鸣噪,徐然若风起,此虫甚可爱也。他的画也多半是一只两只老熟的倭瓜,半截枯黄藤蔓,一片憔悴清瘦叶,一只静默待时虫。西墙之上,一幅画映着灯光,夜半时分,窗外虫鸣声起,此物仿佛跃然于纸上,有赴秋风而试噪的勇气,不觉叹道,灵动活络,神品!汪曾祺喜欢花草虫鱼,喜欢蝈蝈,他不只一次写过蝈蝈。他说,秋夜,若无蝈蝈助兴,那酒也无味,饭也无味,睡觉也无味。清扬州八怪之一的华喦,寓居扬州时,时常去高旻寺写生,随身一饭甑,一酒葫芦,酒兴起则狂书于纸,不管花鸟虫鱼,索然数笔而神态毕现。华喦多写人物,偶也写花虫。只是没见过他画的蝈蝈,他写一老僧入定的神态,以其额上现青苔为证,佐证僧之禅定之深,物我两忘。于是,望画而冥想浮然,虫之静默,何若僧之入定,鸣也秋,静也秋,秋于我感觉之外,飒然翩翩,岂是一两片红白老瓜,三二声瞿瞿然虫吟可以尽囊括的?
残荷已老,渐忆西窗下
琼楼玉宇,高声恐惊天上人,西窗下,秋风撩起帘栊,隔帘外,一池残荷萧然。残荷伤神惊心,必定是在高楼大院内,亭台楼阁间,粗懂文墨人,或者就是一个才女子,才会如此敏感神伤,春心伤,女子也,秋心惊,多男子,倘若男子女子跻于一院中,则为情伤劳神。于是,荷花通常是不留过仲秋的,大户人家便吩咐下人芟除秋后之荷,只剩下孤芰残茎,似一柄柄日子一则则华年。大户人家怕看到败兴的物什,秋荷是一种,枯叶残茎,大户感觉扫了兴致,他们只喜欢夏天荷叶田田,花茎簇簇,至于秋后枯荷,他们认为是败破之物,就要拿去,故荷池不多于正门之外,多置于后院亭台之间,一景之缀耳。夏听荷叶喧动,自然是一种雅兴,尤其是雨中听荷,喧然如奔马走卒,势大而煊,气盛之象。秋至了,荷残花尽,莲蓬盏盏,结了莲实的莲蓬低垂如向日葵般。莲籽也是一种吉祥的物什,莲蓬甚至是一种子孙繁盛的隐喻,如瓜瓞绵绵一样,像石榴一般,多籽多实,多子孙也。荷则和也,莲则连也,吉祥的物什也有不那么让人称心的时候,早春时的新荷卷卷,到秋后的老芰败叶,仿佛人的老,人老则无趣,别人不喜欢亲近的。物老也无趣,颜色尽失,何物不老?一家一业,尚且轻易老去,浮华如梦,秋后宁醒,原来,这便是归宿。人不是太喜欢这样清醒的,人喜欢留一半梦想,且不去考虑未来的处境。
佛看得太透了,于是四大皆空,什么都看空看淡了,心境如止水般,也无风雨也无晴,什么兴趣都没有了,人生也就失去了一些精彩的时候。道教说要顺天应时,如叶浮流水之上,随遇而安。大户人家是忌枯喜荣,只喜欢春夏草木,不喜欢秋草枯茎。然而,人之感时而伤,非是一时一物一人一态,千古如斯,早些时候读潘岳的《秋兴赋》感觉他写得真到位,男人伤时之逝而事不豫立,连孔夫子都伤感地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只是看到黄河,看到自己的青春不再,韶华易逝。圣人都这样伤情,我们俗人更是如此。江淹《恨赋》里说: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写出了精彩华章,人生不过如此短暂,天大的抱负,往往付诸东流水,而青春不可能长驻,年华一逝,人老珠黄,两鬓如灰,什么事情都空了,过去或者未来,都这么悲伤无奈。
于是,文人画荷,多画枯荷经霜体态,得意或者不得意,都这么矫情。像八大山人的荷,好像只有枯芰残茎,连枯茶的残破叶子也省去了,那是一种看透后的淡然,既然是枯荷秋后,何必再计较是否能够听得西风喧噪?徐渭的荷简直就是泼上去一团浓浓的墨汁,然后,次第渲洇,让荷叶狂肆到了极点,荷其实没那么狂肆,是徐渭自己内心在狂肆喧豗,如奔马突围,他于是将荷画成那样,徐渭不画枯荷,可能他觉得那样矫情不是他的性格禀赋。徐渭是狂躁的,他会往自己脑门上钉长钉子,拿斧头砸开头颅脸面,这是一般胆小细腻的文人做不到的。石涛的荷便是佛了,佛的内涵尽写于纸上,佛的荷便是看透、放下,荷于是放下了浮华,成为清瘦的符号。是淡定,是超然?只有石涛自己最清楚。他的荷让人看了仿佛什么都可以放下去,只跟他的背影喝茶去。
荷既然已经残尽了,秋天自然也已经喧然于野。我有时候奔走于途,在工业区外的官家岭一片荷田边逡巡徘徊,然而这野荷顽强,似有不向秋风低头之倔脾气,一切野物,都有此顽强之气,但终究是不敌越来越重的寒风的,荷终究有一天要枯去,那聒噪的枯荷声似乎不再为人所记住,渐或淡忘了,毕竟,秋去春来,秋末之野,霜华落地有声。
远村,近廓如烟
秋天可去乡下,选时在霜降之前,晚稻收割之时。远村暧暧,依稀近廓,烟岚迷离,这是秋野的一幅绝美的画。远村在视线之外,近廓却在眼前,也是烟笼雾罩的,秋后晨昏多雾,风景之美也在于有与无之间,太清晰明白的风景不算绝妙风景。像泰山,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就没有黄山的韵味足,北方少雾,山间罕见有雾气蒸腾,南方多雾,秋起雾来。雾是绝美的风景缀饰,仿佛少了雾,山就失去了一些灵性。远村暧暧之间,树影仿佛,秋色是掩不住的,田野上尽是秋的颜色。即便是沿山而下的溪流山谷,也多了些美不胜收的意外景致———雾起于山,云出于岫,有无松树亭亭榛榛,也是大手笔的画意。溪谷间似可见不可见,远村便隐没于这样的雾岚中了。去远村,需要穿过田野,或者不去,就地驻足观望,想象一切美好的事物。李可染论画里有这么说:纤毫毕现,是为写死,非为写生,那不如拿照相机拍,岂不更详尽逼肖?于是,他笔下的江南,秾纤得度,深浅皆妙,艳若墙头桃花,素如无尽春水,点点染染,若虚若实,则是风景真谛。中国画的写生也是讲究这种技法,西洋画太讲究逼真,透视和立体感,还是中国画轻灵随意,逐心而生的风景才是真风景。
远村,难免有屋舍,简陋或者密集,多半是随意而建的,不像城市里的建筑,貌似设计严整,却是千篇一律,彼此雷同。村舍随意率性,高低错落,古朴新盈,曼妙婉转,特别是古民居,特色鲜明,不像城市里的水泥钢筋,像工业化和技术集中的怪物,人文气象尽失。村居讲究一种天地人和的古典法则,三地人三材,居岂可简而轻易乎?老顽童黄永玉在京城置办四合大院,高轩阔第,也讲究天地人三和,瓜棚豆架,一池荷花,老头子整天乐此不疲。他的心于是比别人更接近天地气象,守中而规矩,他是老而不失其趣,诙而不失其度。他的画大红大紫的,多半是夸张的写意,有违常理的设色和布局恰恰体现了他的内心迥异于我们。黄老的自传里说,年轻时候顽皮,在泉州经常爬树观看弘一法师念经抄经,法师见其灵气顽皮,将来是一大器。就教他画画,讲一些佛教的事情。他学着学着就不耐烦了,跑了,现在想想颇后悔,失去这一段机缘。不羁,似乎是一个艺术家必备的禀赋,想创新,就要不喜欢循规蹈矩地照搬照学。率性随意,正是佛的禅的精髓所在,弘一法师是南山律宗的衣钵传人,所以清规戒律遵守谨严,这让顽皮的年轻黄永玉受不了,很正常。屋舍不循规则,随意措置,正是体现率性的自然法则,雾来去无踪,是率性的,远村近树,是率性而设的,没有一座山和另一座是完全相像的,也没有一条溪流和另一条溪流是相似的,甚至同一条溪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界都是迥异的。没有一片瓦是和另一片瓦相同的,没有一个村庄和另一个村庄是雷同的,只有城市,现在走到哪儿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城市文明的进步或者是文明的悲哀?看到一棵歪歪的树在村头候立,似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如此强烈,那树仿佛年迈的老母亲一样,翘首盼望着。
浓或淡,轻浅或者着意,不经意的一抹雾霭升起,就有一种神魄摄攫的感觉。那就是美的自然,随意而率性。被启功极力推崇的憨山清和破山明(明朝两个高僧,精于书法)的书法就一个字,随性自然,无一处是着力而为,又无一处是漫不经心的,一切都起于心,缘于心生,则灵动如风。
家畜们
秋风用一只脚踢开院门,用另一只脚踢醒家畜们的忧伤。比如我们家曾经的一只羊——比姆,它无比优雅美丽,长长的黑耳朵,一对黑葡萄般水晶晶的大眼睛,它是羊中的美人,它拖着硕大的乳房在乡村高低不平的路上碎步小跑。在秋风狂劲刮起的阵阵尘土里它温柔地叫唤着一只未知的异性公羊。秋天的道路被莎草迷蒙的籽穗所装饰,比姆跑在这样的道路上,秋风拨动了它内心里的某一根弦,它需要在这时候被拨动心弦。往年这时候,它被父亲牵着往公社的畜种站走去,那时候,它内心无比激动,也一定无比幸福。后来,它老了,它的眼睛不再那么清澈,秋风也无法再拨动它内心的任何一根弦,一只老去的母羊努力扮演着它的角色,它的乳汁越来越少了,乳房萎缩,像一枚秋后的瓜,它的毛皮越来越失去光泽,羊的忧伤写在了它的叫声里。父亲叹了一口气,说咋样,这羊老了,宰了吃肉?母亲不同意,全家人都不愿意,它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了,它奶大了我和我姐。现在,它应该享受到作为一个母亲的尊严和光荣。后来,比姆不再被一条绳索牵着,它成为一只自由的羊,一只光荣退休的母羊,然而,它依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它缓慢地行走于秋风里,一直走到它的终点。
家畜们喜欢秋天的来临,夏天让它们吃尽苦头,蚊蚋和炎热,吸血蝇和潮湿的圈栏地面,虽然天天换着铺地的干草,但依然是湿漉漉的,家畜们天天汗流浃背,溽暑让人们难过,也让它们难过。狗失去了欢快的性格,它陷于沉默和苦恼中,炎热让它几乎失去生存的勇气和信心。狗趴在地上吐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现在好了,一切都成为过去。秋风带来了它对于未来的新的希望,秋风吹干了它们身上的汗液,吹跑了讨厌的蚊蚋和苍蝇。秋风结束了一切烦恼,干燥的大地重新呈现在它们眼前,它们不再受泥泞和潦滂的困惑。秋风吹低了野草,吹低了远山和近树的高度,天空呈现出无比辽阔的远景,这时候,它们需要在秋风里找到另一只异性,好在冬天来临的时候为自己完成来年生儿育女的事情。秋风带来了神秘的信息,野果收到了,山野间越来越多的野果红了。酸枣树高高的树梢上,一枚枚黄而诱人的酸枣在秋风里摇摇欲坠。
一头牛在水退去的荒草滩上心事重重地吃着秋梢的嫩草,去年此时,它碰到了另一头异性的牛,它毛皮黑亮,身材健壮魁梧,它以强烈的热情征服了自己沉静多时的激烈爱情。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它无法忘却,黑牛不久后便失踪了,它在梦里看到了那头黑牛,它已经身首异处了,乡村有许多重要的村事需要一头牛来祭祀,一头壮硕的公牛显然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它为乡村千百年来的习俗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些事情另一头曾经跟它恩爱缠绵过的母牛毫无知晓。母牛按照计划产下了黑色公牛的后代,小犊子们像它们的父母一样,在荒草滩上欢快地戏耍着。然而,这些小牛中的雄性者一只只地失踪了,母牛流着眼泪,它数着越来越少的子女们,它的内心在流血。秋天,一切都成为过去,它想着去年的一切,多么美好的回忆。秋风给了它这样的机会,它得珍惜,荒草滩绵延数里,但是,这里的孤独依然像秋风一样肆虐无羁。它在想,倘若再遇见一头心仪的公牛,它还会萌动春心么,再次体验那一次痛苦的心灵历程?它想可能,或者不可能。秋风会渐渐老去,冬天迟早会在某一天早晨突然降临。这种邂逅还会出现。荒草滩上延续着这种前途未知的爱情。
牛抬起头,望了望晴空里的阳光和白云,它长长而深情地叫了一声哞——
廊桥、梦,或者天空徐行的雁阵
秋后不久,山楂树的树梢便红得像晚霞,它给出了秋天的具体坐标和方位,让我举目了然。然后才是红枫和杏树,然后才是雁阵和雾岚流瀣。廊桥是南方一种唯美而浪漫的地标建筑,它隐藏于远山和荒僻,在险峻的山谷和溪流上架设一条可供流连的通道。南方的某些地方,像福建的闽北闽东的山区,在比较宽阔的溪流上空,依山势而架设的纯圆木桥体,上边一座同样长度的房屋,他们称它屋桥或者桥屋。廊桥是乡村的遗梦,它连接过去和未来。在某些地方,廊桥成为一个村庄和另一个村庄的联系纽带,让村庄与村庄血脉相通。廊桥陈旧得让时光也失去了信心,它依然陈旧着,让时光在廊桥上留不下一点踪迹。一代代人从这里走过来,又从这上边走过去,走进历史。德国波恩大学的建筑系主任弗里德里希·格莱门看到了这里的廊桥后感叹,这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最精华部分,和英国的廊桥相比,中国的显然更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它是从古典中国山水画卷里走出来的唯一实物例证,它体现了建造者的睿智和巧思,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内质的隐约和内敛,它是唯美和令人震撼的,它让中国的诗意以实物的形式流传千年。廊桥的具体功用,只有这里的乡村知道。它能够让行人在夏天邂逅山雨的时候有一个及时躲雨的地方,也让村庄里最大的神祇有一张最大最慷慨的供案,它是供神灵的地方,也是一个村庄和另一个村庄缔结盟约的地方。一个村庄的送亲队伍通常只送到廊桥的一头就回去了,因为过了桥,就是送过界了。一个女孩的命运不能让整个村庄牵挂得太远,她的幸福也不能让她原来的村庄牵涉得太紧。廊桥阻断了这一切,一切都从廊桥上重新开始了。
廊桥上并不完全封闭,靠桥栏的地方,看得到溪流河面和远方的天空。那有供人休息的长椅,临河一边是靠背式的扶栏,这便是所谓的美人靠。一个人走到这里,坐一坐,靠一靠,村庄的神秘力量就能够在瞬间潜入心底,让他感觉宽慰和温暖。失落和怅惘随之跌落桥下,像一枚树叶一样被水漂走。他抬抬头,远方的天空寥廓而平静,山岭上依然看得到红红的山楂树,红枫带走了远山的梦,他被自己的遐思所陶醉,头顶响起嘹亮的雁叫,噰噰噰——,远山是另一个村庄的背影,他就要走出这大山了,离自己的村庄越来越远了。行人如大雁,过去孤独行旅的人会闻雁鸣而悲伤,闻到秋风的飒然肆意也会惊心,然后拼命地往家里赶,赶在冬天来临前回到家乡。王船山这样的睿智哲人也不免俗,雁飞至衡山而不再往南,王船山在衡山讲学时看到南飞的雁在此纷纷落脚,便起思乡之心。他叹道,物之有循,天之有道,阴阳移易,四季转替。《清史稿》载:“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与兄介之同举明崇祯壬午乡试。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明王驻桂林,大学士瞿式耜荐之,授行人。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夫之说严起恒救金堡等,又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闻母病,间道归。明亡,益自韬晦。归衡阳之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晨夕杜门,学者称船山先生。”王船山精《周易》,通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吴三桂乱后,王船山逃入湘西南瑶乡,扮成瑶民模样,以行医讲学、卜筮为业度生。瑶乡多廊桥,王船山感叹:物之朽思若此,以阳盖阴,天地之数也。屋属地,为坤卦,而水为坎卦,坎卦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属水居北方,色黑。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柔、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痛、为耳痛、为血卦、为床。其于马也,为美脊、为函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桥恰好就是这坎卦中的那一横,有通横绝之意。绝阴过险。而屋顶属乾卦,乾是阳卦,《周易》里说乾卦有“元、亨、利、贞”,乾象天,为阳实之象,天济地,天为尊,覆有大地四海,代表万物生长之兆始,水既然是困阻和波折,以桥通之,然后毕竟是坎卦,是不吉不利的卦象。以屋覆之,坤镇坎之上,乾卦再覆坤之上,于是大吉,化险为夷。这便是中国周易里的哲学观点。王阳明大力称赞瑶乡的廊桥设计,称为暗合天地之数、符阴阳变化之理。
于是,我依稀看到道教之于乡村建筑的影响,而浙南山区也多廊桥,而明开国谋士刘伯温也同样精于《周易》,懂风水、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乡村的建筑暗合天地之数,阴阳之变,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廊桥了。
更多的人感受到的是诗意和浪漫,如同当地的村民一样,廊桥成为他们一生也脱不开的脐带,是扎根于斯土的一条最为粗硕的根系。斯梦千年,流水汤汤,山水不变,变的只是来来往往的人。有时候,抬头听见雁鸣噰噰便不免心惊,这是一种暗示,一年将逝,一岁已老,悲夫,人生之短暂,如季节之移易。
订
方
阅
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