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李鸿章迟迟不愿咽气,直至心腹耳边说了两句话才闭上双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9
导读

无论李鸿章有多大的过失,但他对历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清史稿》中晚清这段历史,是满清遗老遗少撰写,他们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非常有权威性的。李鸿章累了,早在一年前他已经患病,北上期间更是染上风寒,条约签订…

李鸿章的一生代表清廷与列强签下了30多个条约,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平的条约。正是这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使得李鸿章背上了“卖国贼”的称号。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对这位晚清中兴名臣的评价也逐渐接近真实历史。

无论李鸿章有多大的过失,但他对历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清史稿》中晚清这段历史,是满清遗老遗少撰写,他们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非常有权威性的。《清史稿·李鸿章传》中这样评价李鸿章:

“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然而,有三人的评价可以说明李鸿章确实值得人们尊重,分别是毛主席、伊藤博文和慈禧太后。毛主席:水浅而舟大也;伊藤博文: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再造玄黄之人。

无乱是洋务运动中大显其手,还是谈判桌上与列强据理力争,李鸿章都堪称一位顶级高手。梁启超更是盛赞,“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可惜历史没能给他太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列强签下了生平最后一个屈辱条约,《辛丑条约》。李鸿章累了,早在一年前他已经患病,北上期间更是染上风寒,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心情越发悲愤,他终于还是卧床不起了。

11月的北京城,早晚已有凉意,李鸿章的病情越发严重,所有人都清楚,这位纵横捭阖的老人可能熬不过冬天了。李鸿章病重的消息传开后,心腹周馥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了李鸿章居住的北京贤良寺。

11月6日,李鸿章已经处于了临终状态,部下呼唤能答应,但无法张嘴说话。次日午刻,李鸿章两眼炯炯有神,张着口似乎要说什么。这时,周馥贴在李鸿章耳边说道,“李大人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未了之事,我辈可办,请放心去吧!”

周馥话语刚落,只见李鸿章忽然睁大双眼,两行清泪从眼角流出,嘴唇则喃喃颤动,不久气绝身亡,终年78岁。消息传来,慈禧太后叹息曰,“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