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境遇越来越差,这个结论,如果不是没读过原著的自说自话,就只能是来源于黛玉的内心感受:她的确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
黛玉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首先,绝对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关系。续书中写到黛玉生病,紫鹃向凤姐要求预支月钱,很明显带有续书人的穷酸气,觉得一生病钱就不够花了。其实大观园里,不管是公子小姐还是丫鬟婆子,都享受着公费医疗,根本不需要担心钱的问题。连柳五儿都说:“便是请大夫吃药,也省了家里的钱”,难道黛玉的待遇还不如一个小丫鬟?
其次,黛玉的危机感,也不是来自于贾府中的人苛刻。有贾母在一日,贾府中人绝不可能、绝没人敢欺负黛玉。这也不像续书中写的,贾母一知道黛玉对宝玉有意,就改了心肠。好像在此之前,贾母居然不知道宝黛爱情似的!
尽管大家心里都明白,到宝黛联姻,还有太遥远的距离。比如元春端午节赐礼,只有宝玉宝钗一样,很明显透露了元春在这方面的考虑。而对于贾府来说,元春几乎是代表了皇家、皇权。她的话绝对是有权威的。
除了元春,王夫人肯定不赞成黛玉,贾政态度不明朗。贾母再疼爱宝黛,在涉及整个贾府前途的问题上,也不可能独断专行。别忘了,在迎春的婚事上,贾母虽然明知道不妥,但也没有反对,就是因为迎春的婚事有贾赦作主,祖母不便多事——迎春的婚事有贾赦作主,这还是没有亲生母亲。宝玉有生父、生母,贾母怎么可能一个人作主他的婚事?
长辈的态度之外,还有更大的问题,就是贾府的未来。虽然黛玉不好俗务、清逸脱群,但她也是少数几个意识到“出的多进的少, 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的人。
意识是意识到了,可是以黛玉的性格,不会自己去处理“后手不接”的问题,以她的身份,也不便插手。她甚至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宝玉够知心的了,只是在“后手不接”的问题上,宝玉只会自以为是:“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黛玉是敏感而伤感的。她的伤感,既来源于父母早逝、孤身漂泊,也来源对未来的了解,以及由了解产生的恐惧:在时代的大动荡中,个人的意愿太微不足道,想要“称心如意”是件太难的事。
在贾府从上到下的狂欢中,黛玉是少数有清醒意识的人。但是她的清醒,除了增加她的悲伤之外,丝毫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