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美国之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十分重视班组火力,以步兵班为战斗核心。为了增加自己步兵班的火力,往往会在步兵班中下辖一名机枪手与一名机枪副射手。如果是在德军的步兵班中,每一个步兵都要帮助机枪手携带一个约50发的小型弹鼓以保证机枪手能够在战场上持续作战,这使得德军士兵的负重较苏联军队要高上不少。毕竟不管是MG-42还是MG-34机枪,打光一个50发的弹鼓只要几秒钟的时间,想要持续作战自然是需要大量弹鼓,并且机枪手再把子弹打光之后,就已经基本失去作战能力,只能依靠手中的手枪防身,相当于步兵班中多了一个"闲人",这是很可怕的,毕竟这相当于比对手少了一个火力输出人员,很有可能会导致在战场上被对手压制,而苏联士兵则不需要担心这一问题,苏联正是因为这款机枪才能保证其士兵在战场上几乎不会担心没有子弹这一问题。
苏联军队的这一武器便是DP-27型机枪,比起其他武器,这款机枪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弹匣是圆形的,也被称之为弹鼓。这一弹鼓制造极其简单,甚至比MG-34机枪的弹鼓生产工艺还要简单不少,更别说其他机枪复杂无比的供弹方式了。这一弹鼓可以塞进47颗子弹,足够保证一支DP-27在战场上进行数分钟的压制射击,正是因此机枪手携带三到四个弹鼓,副射手再携带四个弹鼓便已经足以支撑机枪手在一场作战中进行掩护射击,如果战场情况不是很好的话,还可以在副射手的背包中再多放置几个备用弹鼓,根本不需要麻烦同班的其他步兵。
此外,DP-27型机枪还控制了最高射速,保证这款机枪在战场上不会轻易打空子弹。其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是在保证机枪射速足够进行压制射击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弹药消耗量。这在兵强马壮的德国军队中或许不是十分重要,但是对于部队中充满了新兵的苏联来说,的确是十分必要。毕竟新兵在没有接受训练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在战场上正常使用机枪,大部分情况下新兵都只会将扳机一扣到底,如果是MG-34的话,那么可能会在十分钟内将整个步兵班所携带的所有机枪弹药全部打光。
此外,DP-27的设计十分优秀,这款机枪并没有过多的零件,就算是新兵都能很快将其进行拆解,这意味着士兵在战场上如果发现枪械出现故障,那么便不需要去推测究竟是哪出现问题,可以直接将自己的武器拆成零件,经过清理之后全部装回去便可。正是因此,DP-27在战场上收获的好评要比MG-34多不少,甚至有的德军士兵更加喜欢使用缴获来的DP-27机枪,而不是自己的机枪。
可以说,DP-27并不算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机枪,但是对于苏联来说,这绝对是最符合苏联国情的武器。正是因此,苏联有能力研发出MG-34这一级别的机枪,再不济也可以轻松对其进行仿制,但是苏联方面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继续使用DP-27,从此可以看出DP-27的确是最符合苏联需求的武器。不过它较慢的射速的确引来了前线士兵不少诟病。人无完人,以当时苏联的工业能力来看,这款武器能够做成这样已经是十分不易了。毕竟比起质量,苏联人更加看重产量,而DP-27的产量完全足以满足苏联高层的需求。正是因此,在无比挑剔的最高统帅部眼中,DP-27几乎是一款完美的机枪了。(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