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高血压大国,
你知道吗?
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2.7亿人,患病率达25.2%。
与高发病率形成反差的,是高血压的低知晓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为51.6%,而在知道的一半人中得到治疗的又不足一半,治疗率为45.8%,这其中得到有效控制的只有16.8%。
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同时仅不到一半的患者去治疗了高血压,但真正有效控制了病情的只有4500万人。
那么,你呢?知道自己的血压情况吗?你和你的家人有高血压吗?
什么是高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血压,这个压力过大就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心梗、脑梗、肾衰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全国每年有 200 万人死于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而且 6 成以上的冠心病人、8 成以上脑梗病人、9 成脑出血病人都有高血压史。
可以说,高血压是人类健康主要的“杀手”。如果患病而不自知,没有及早发现、治疗,等到全身心、脑、肾、血管等出现病变,就晚了。
大象医生小课堂:哪些人易得高血压?
- 肥胖、抽烟喝酒、高盐高糖人群
肥胖、吸烟和高盐这些都是诱发高血压的常见因素,这类人群的普遍特征是生活和饮食都不规律,这样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 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
压力过大,心理状态极容易产生不平衡,往往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过度,从而引起心动过速,火气大,血压就会升高。
-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
高血压的发病具有一定遗传性,如果家中有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了,可能你就是下一个高血压患者,这时一定要注意合理饮食、坚持运动和戒烟限酒,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 老年人群
虽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发生高血压病症,但老年人依然是高血压的主要侵害对象,过了40岁就非常容易遭受到血压升高的侵害,所以中老年人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提前避免血压升高造成的健康危害。
6大误区影响高血压的防治
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控制率都不高,这与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分不开,而有些误传的谣言也是罪魁祸首之一,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误区1:平时没有不舒服,不需要测血压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会让人对其逐渐产生适应能力。这样一来,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就没有不适感,或者仅有些头晕、头痛等轻微症状。然而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高血压已经在损害你的心脏、脑、肾脏等重要脏器了。
此外,年轻人不要总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高血压,事实上目前高血压患者呈年轻化趋势增长。
误区2:血压高,但没有不适,不用吃药
症状不能反映血压的水平,血压监测是指导降压治疗的金标准。患者擅自停药不利于高血压的治疗,药量的增减都应由医生进行权衡。
误区3:发现血压升高,要快速降到正常
血压是逐渐升高的,降压也要逐渐下降。除了高血压危象等紧急情况,不建议快速大幅降压,否则会引起脑灌注不足等。
一般来说,降压的原则是缓慢、平稳、持久和适度。
误区4:越贵的降压药越好
有些人患高血压后,不按医嘱服药,认为价格越贵的药越是“好药”,一味追求新药、特效药,甚至自行购药服用。这种做法是盲目、有害的,也不安全。
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降压机制各不相同,都有其适应证。降压药的选择一定要经过医生的判断、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兼顾到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等情况,选择能有效降压、对患者无不良影响而且能保护靶器官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才是合理的治疗方法。
误区5:吃着降压药,就不用控制饮食
目前,高血压还不能被治愈,治疗不仅需要科学地应用药物,还需要管理好生活方式,不能因为高血压吃药控制了,就不注意饮食、喝酒抽烟。
良好生活方式包括限制食盐、控制体重、限制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精神心理疗法等。
误区6:血压一高,不敢再运动了
缺乏体力活动,也是高血压发病的显著危险因素。体育锻炼结合其他生活方式改善,对预防高血压有积极的作用。
高血压者不宜做剧烈运动,宜散步、打太极拳等,可增强血管的舒缩能力,有利于降压。关键在于锻炼的持之以恒,不能间断。
如何预防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对血压130~139/85~89mmHg正常高值阶段、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者应重点干预,定期健康体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而高血压患者,应定期随访和测量血压,尤其注意清晨血压的管理,积极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并举),减缓靶器官损害,预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最后提醒要提醒大家的是,高血压患者中,75%是H型高血压,这是一种危险系数极高的高血压类型,中风危险增加87%。
关注微信公众号“大象医生”,发送“H型高血压”,咨询客服了解更多详情!
记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哟~
大象医生远程问诊
不用去医院在家也能看病?不用排队挂号也能买处方药?有问题不用上百度直接问专业医生?不暴露隐私就能解决私密烦恼?……
就在大象医生远程问诊服务。
(本图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