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边画个龙龙,右边画个虫虫”
到“小了白了兔,白了又了白”;
从眨眼睛变发色到学猫叫……
沉迷于各种小视频的小侄女,
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当下文化多元、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加上网络游戏、小视频等的影响,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而且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总要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外,保持一点精神追求。
研究历史与哲学的同学,平时没事老爱跟我怼:“文学之于社会生活,就是蛋糕上的一块黄桃,麻辣烫里的一勺汤;儿童文学之于文学更是一种点缀”。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当今社会生活中,文学的存在,尤其是儿童文学比任何时候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助于家长呵护孩子内心小宇宙
孩子作为客体,存在于人世,大家都明白。但是除了客观世界,孩子的内心还有一个精神世界。作为成人的我们,往往被孩子的外形所蒙蔽,而忘记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理应由“纯良”“美好”“温暖”等词语来填。但是作为大人的我们可能忙于工作,抑或假以所谓 “正确的教育”,给孩子提供不正确的养料,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世界。幸好在不少儿童文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拿起笔杆作为武器,对抗不美好,呵护孩子的内心宇宙。
无论《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中,还是在《青铜葵花》《细米》中,曹文轩对苦难与美德的探索与坚持,对故事中小主人公心灵历程的描绘,重新定义了这个时代的真善美,也重塑着孩子应有的心灵坐标。这是他的价值担当,也是他的美学贡献。
弱智或者傻子是世界文学中一个经典的叙事视角。曹文轩另一部经典作品《丁丁当当》则以现实性叙事,有效屏蔽了世俗社会的功利和丑陋,只留下生命中的善良、美好和单纯。因为傻,不含杂质的美和善才有了逻辑支撑。这部作品,是对今天这个功利和算计时代无声的批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丁丁、当当形象的塑造,其思想意义也因此而超越了儿童文学,甚至是文学。
2、有助于孩子找到生命的温情和诗情
除了认识自我内心小宇宙,小的时候我们从书上读到: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捕猎归来,围炉火而坐,相互分享“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文学的起源;他们传诵英雄,有了史诗;他们憧憬自然的奇迹,神话应运而生;他们决定吟唱出来,我们有了诗歌。
而现在的孩子在感知影像视频带来的冲击时,也慢慢失去了对生活的温情和诗情。我想,读点文学作品,可以有助于孩子慢慢懂得:浸融着诗情的忧郁,往往会净化人的灵魂。我们也坚信诗意的悲怆,慢慢也会使孩子趋于崇高。
新中国建立70周年,中国在巨变,中国文学与中国儿童文学也在巨变。以《金波60年儿童诗选》为标志,这是一个重要的文本依据,对中国儿童诗的总结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金波先生与小读者的心灵对话,也是为孩子创作终生至今仍佳作迭出的一位长者的内心独白。
除了金波,方卫平教授近年来致力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甄选和推介,选评了多个富有意义的选本,从幼儿文学,到童诗,再到此番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的《共和国70年儿童文学短篇精选集》,意义深远。对于当下日趋主流的儿童长篇作品创作,这些经典的短篇佳作,不失为一面检视自我的“镜子”。
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文学的本质如同教育一样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大人的我们,希望孩子们能站在文学这个“巨人”的肩上眺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