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建筑群中的“是谁”,济南因它而得名,有宋代木质寝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79
导读

岁月无情,其他河流的古渎庙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里,唯有济渎庙完整保存了下来。 因此,作为济渎神的祭拜地,济渎庙也没那么有名,加上济源在全省地位也不高,以至于鲜有游客前来。 我在济渎庙呆了2个多小…

作为华夏文化重要发源地,河南可谓遍地是古迹,商周遗址、唐宋风韵,灿烂历史文明数不胜数。

今天的主角,则是中原众多古建筑群中的“王者”,在伪古建之风横行时,它的真材实料尤为珍贵,它就是济渎庙。

一座济渎庙,半部中国水神崇拜史

如果你对古代祭祀文化感兴趣,是无论如何也避不开济渎庙的。中国的帝王们,似乎对祭祀天神万物有强烈兴趣,每当有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时,便会求助于自然,济渎庙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

公元582年,隋朝为祭祀“济渎神”在此建庙,唐宋之后不断扩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岁月无情,其他河流的古渎庙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里,唯有济渎庙完整保存了下来。

想要读懂济渎庙,先得读懂济水。对于现代人来说,济水是陌生的,可在古代它却有着响当当的名号。

中国古代有“四渎”:“江、河、淮、济”,渎便是河川之意。也就是说,济水在古代是与黄河、长江、淮河齐名的。

不像前三条河流那么壮阔,济水似乎是“含羞”的。

历史上的它曾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到了近代,汹涌的黄河改道,夺取了济水古河道,让人们对济水的记忆,再一次淡薄。

古水沧沧,济水无私的哺育过华夏儿女,好在它以其他方式留在人们了记忆中,如今众多地名,都与济水有关。

比如济源市意为济水之源,济南则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济阳因位于济水之北而得名。遗憾的是,我在济南游玩时,发现好多本地人都不知自己城市名称的由来,可见济水的存在感之低。

因此,作为济渎神的祭拜地,济渎庙也没那么有名,加上济源在全省地位也不高,以至于鲜有游客前来。

我是在早晨抵达的济渎庙,古色古香的大门处只有我一人,冷清之余倒也娴静自在。

翻开资料,我被济渎庙的艺术价值惊讶到了。这里有众多堪称稀世珍品的古建筑,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庙宇占地130亩,不算大,却遍藏珍宝。存有宋元明清古建筑36座、北方古典园林一处、2000年的古汉柏两株,漫步其中,那种历史沉淀而来的厚重感,是其他地方领略不到的。

庙内有座面阔五间的木质寝宫,为古代水神居住之地,歇山式的屋顶,金色琉璃瓦覆盖,典雅大气。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座寝宫修建于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屋檐下粗矮的木柱,似乎随时都会倾倒,却坚强地挺过了千年时光,稳若磐石。门前写有对联:“河神高枕农无患,黎庶安康民长歌”,文字质朴,却寄托着人们河流无患、五谷丰登的期望。

此外还有河南文物价值最高的木结构牌楼建筑--清源洞府门,中国保存唯一最为完整的宋代石栏杆,珍贵的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等等。

接着往里走,会看到一座巍巍然的“龙亭”,这便是济水之源。

济水发源于济源以北王屋山上,地下暗流汇聚于此时在水压之下涌出水面,万年流淌终成大河。唐代李颀诗云:“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伏泉数眼沸,平地流清通”,诗中所写景色便是此处。

龙亭前写有对联: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混。对联出自谁手已无处可寻,横贯黄河却不浑浊,一清一浊,将济水的高洁气节尽笔写出。

临渊门北有处济渎池,古时叫作小北海,为济水东源。池水清澈湛蓝,一个“海”字展现了泉水喷涌的壮观场面,为济源古“九景”之一。

寺庙古迹还有很多,如大明诏旨碑刻,碑文是朱元璋称帝后颁布的圣旨,记录了那个意气风发的朝代。碑刻旁则是高大的龟座,展出的石碑就曾坐立在龟座之上。

我在济渎庙呆了2个多小时,深觉意犹未尽,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一定要到此看看,感受古代祭祀的厚重文化。

地址:济源市西北2公里济渎大街北侧。

交通:离济源火车站700多米,可以步行前往。

作者:小鹿,知名旅行家!带你游遍中国各城市冷门、有趣风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