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罗瑞垚 志象网
让印度人发现自己隐藏的唱歌技能。
//本文共2694字,预计阅读9分钟//
任何来过印度的人都不难注意到,印度人对于跳舞的热爱与生俱来。虽然并不像宝莱坞电影里演的一样“一言不合就尬舞”,但至少在朋友聚会的场合,大多数印度人都可以随着音乐扭两下。
甚至在傍晚的公园里,一群人拿手机放音乐也可以翩翩起舞。
动感的宝莱坞音乐,对爱跳舞的印度人来说是最佳背景音。但与“野生蹦迪”无处不在对比鲜明的是,唱歌在印度并不是一项全民娱乐活动。卡拉OK和KTV等全民K歌的娱乐场所,更多是在东亚文化潮流下的产物,在印度并不存在。
但有一家中国公司,翻山越岭地把K歌产品带到了印度,想要让印度人爱上作为娱乐休闲的唱歌活动,而不仅仅把它当做歌唱明星的专属。
在YouTube上,一条题为“Bring Out The Singer In You!”( “发现你的唱歌天赋”)的视频在短短的15天内,被观看了3800万次。发布视频的Starmaker,就是上面提到的中国公司。
在视频里,四个不擅唱歌的年轻人,在聚会的场合落荒而逃,但在使用了Starmaker之后,他们越来越自信,开始享受唱歌。APP里的辅助音效、变调等功能,让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人也享受到了歌唱的快乐。
“很多人都会觉得唱歌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但我们想让他们看到,这就是娱乐休闲而已,不是说你非要去当个明星。”Starmaker的印度市场VP肖芜(化名)对志象网(The Passage)。
Starmaker最初创立于美国,2016年被周亚辉的昆仑万维收购,从此,研发和运营主力搬回了北京。2017年以来,Starmaker主攻新兴市场,目前,印度连同印尼、中东一起,构成了Starmaker最重要的市场。
让印度人开口唱歌
印度并没有像日本、韩国这样的卡拉OK传统,是曾经让Starmaker的团队“纠结”过的原因。但印度人口基数大、人口中位数小,又恰好处在换机潮和4G网络普及之时,市场上的泛娱乐产品又存在空间,是不可多得的“蓝海”。
“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市场,”肖芜说,“我们当时还是有决心把它打下来。”
“泛娱乐产品”,就意味着在核心的唱歌爱好者之外,产品还必要走入普罗大众的生活。在“全民K歌”的氛围并不存在的印度,这件事还是有一定难度。
一位熟悉娱乐出海的业内人士告诉志象网(The Passage),就全世界范围而言,K歌赛道依然非常垂直,玩家不多,成规模的玩家更少,并且用户的也比较分散。
在Starmaker看来,把用户基数扩大到唱歌爱好者之外的核心,就在于破解用户的原有认知。Starmaker团队发现,大多数的K歌软件,出海之后和在国内的打法没什么区别,还是强调自己的工具属性,曲库丰富、音效超强。但这种营销实际上对于非核心用户来说没有什么用。
“怎么说服不唱歌的人来唱歌?”Starmaker发现,印度人好面子、虚荣心比较强,“所以我们就要去告诉他,你会唱歌,你唱得很好。”就这样,“Bring Out The Singer In You!”的标语诞生了,Starmaker想让用户发现,自己开启了“隐藏技能”。
此外,Starmaker也致力于传递“唱歌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概念,让印度人爱上这种“野生KTV”,而不是一直固化地认为,唱歌是只有选秀明星才能做到的事情。
现在,印度已经为Starmaker的1500万全球日活贡献了很大份额,如果只看海外市场,Starmaker称自己的日活甚至超过了出海更早的竞品。肖芜说,“我们已经进入印度两年了,现在都还是在涨,所以我们教育市场还是有成效的。”
加码本地化
自2017进入印度起,Starmaker已经在印度市场深耕了两年半,它的本地运营团队已经有了34名员工,是海外最大的办公室。也决定了它在印度的本地化扎得最深。
肖芜对志象网(The Passage)说,目前Starmaker拥有14种界面语言的选项,最大程度地覆盖了印度的碎片化市场;此外,Starmaker也和印度前五大的音乐公司都签有版权协议,版权覆盖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这两点,是Starmaker领先于其他竞品的优势,近来稳居谷歌评估音乐应用榜单的前五。目前,在印度比较大的K歌软件还有来自于美国的Smule,据估计用户数在七八百万之间。
除了语言和曲库之外,Starmaker的本地化运营还在线上线下全方位展开。线上,Starmaker把印度传统的聚会上会玩的类似唱歌接龙游戏搬到了线上,让用户和全国人民一起玩游戏;线下,它还曾经和德里的高校文化节合作,也正在与电视的歌唱选秀节目洽谈。
但Starmaker自己也已经成为了一个“造星”平台。它大概每两个月会举办一次线上的唱歌比赛,每届参赛的人数会超过30万,是现在印度规模最大的线上歌唱比赛。
除了本地化的产品和运营之外,Starmaker的增长也和它慷慨的营销分不开。除了Facebook、YouTube等传统的线上广告平台,Starmaker也把广告做到了电视、电台和户外品牌广告上,全方位、全媒体覆盖,Starmaker团队说,目前也可以明显看到很陡峭的增长曲线。
根据Starmaker团队的说法,目前它已经在印度的K歌领域做到了市场份额最大。肖芜认为,在印度、印尼深耕的这两年,Starmaker的DAU增长模式和商业模式已经被验证了,目前月营收规模达5000万,月度利润过千万人民币,将逐步扩张到其他海外市场。
破解印度变现难题
国内唱吧的上市遇阻,更加剧了这个赛道的不温不火。短视频应用的火热,也难免地积压了用户花在K歌软件上的时间,相较之下,K歌赛道显得格外“冷清”。上述提到的业内人士称,“现在最热的不是K歌而是短视频。”因此,本来再看印度K歌赛道的人都会比较谨慎。
但肖芜不这样觉得,在她看来,这种“冷清”恰好是因为K歌出海在版权、本地化运营能力和技术算法能力的壁垒比较高,“一般的玩家玩不动。”
虽然存在时间上的竞争,但K歌产品拥有足够的差异化,可以吸引一群独特的用户。“我们的用户基本都唱整首歌,一首歌都是两三分钟,短视频基本是15~30秒,而且主要是基于段子或者颜值来做发挥,这个跟我们平台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是不太一样的。”她说。
她还认为,海外的K歌赛道仍然是红海,没有其他拥有“背景加成”的竞品,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个时候其实考验的产品能力和运营能力,就相对公平。”肖芜说。
在印度市场的良好涨势,也给了Starmaker更多的信心。
除了用户基数之外,它也成功破解了印度的变现难题。肖芜告诉志象网(ThePassage),现在Starmaker在全球是盈利的状态,在印度也已经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在变现手段上,Starmaker以虚拟打赏为主。目前,除了要继续做大用户基数之外,营收也是持续发力的重心,从目前“自给自足”的状态上再迈进一步。
印度用户对虚拟消费的意愿不强,是很多公司面临最大的问题。而Starmaker破解变现的办法是,加强产品的社区属性,在更强烈的社区氛围之下,用户会更愿意打赏。“印度人都是非常喜欢抱团的,所以他其实非常喜欢这种社群类的玩法。”肖芜说。
“其实我们不是一个K歌的工具,更像一个以K歌为由头的社区。”Starmaker认为,有了社交之后再做打赏,就会更顺畅,否则就会非常生硬。
除了产品上设计的社群类玩法,Starmaker还通过强力的运营来打造社区氛围。包括引导用户之间的互动、帮助用户维护他们的关系和小圈子,通过偏游戏化的玩法,促进用户互相之间建立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自己玩自己的,唱完一首歌就没了。”肖芜说,“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全球最大的音乐社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