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在人前表现得大方体面,让叫人,“阿姨”“叔叔”“伯伯”一个都不能少,让背诗歌,“唐诗三百首”张嘴就来,或者唱个歌跳个舞都不能怯场,但事与愿违,有些孩子做不到,甚至还躲在爸爸妈妈身后不敢说话,弄得大人十分尴尬。
于是乎,爸爸妈妈总想改变孩子这个“毛病”,让孩子变得开朗、大方,在人群中闪闪发光。殊不知,咱们的孩子在外人面前像颗含羞草,是有原因的,要让孩子变得落落大方,还需要家长费心思,花功夫去了解孩子。
那在面对陌生人时,孩子为什么不说话呢?家长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1、孩子可能是在自我防护
在陌生人面前不展露自己,是自我防护的一种手段,有些孩子对外界的眼光,行为有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如果他们认为这个环境不足以让他们释放自己,他们自然不会说话。换一个环境,等回到家里,或者是孩子非常熟悉的环境,他们就会玩得很开心了。
父母可以这么做:
这时,爸爸妈妈不用强求孩子一定要在生人面前说话,打招呼,可以让他先在一边安静的玩,允许他先待在自己的保护壳里,如果你所在的这个环境变得轻松,愉悦,安全,孩子感受到了,他也会融入进来的。
2、孩子性格本来就内向一些
无论是在生人前,还是在家里,孩子都表现得安静,内向,无论家长怎样引导和告诉,孩子就是羞涩抗拒,不愿意说话,有时会让爸爸妈妈觉得难堪。
父母可以这么做:
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的性格,爸爸妈妈不要着急,首先要明白内向≠孤僻,内向≠没出息,其次不要逼着孩子打招呼,如果孩子不从,就贴上“没礼貌”、“没教养”的标签。
内向的孩子自有一套与外界自洽的相处原则,他们虽然不爱说,但是他们擅长听,善于观察。爸爸妈妈自己做好社交礼仪,为人相处之道,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自然就会知分寸、懂礼貌,不必担心孩子有社交障碍了。
3、孩子在外自信心不足
孩子不敢在生人前说话,怕受到别人不好的评价,这是缺失自信心的一种表现。有时孩子在外面表现得不是很好,被爸爸妈妈批评了,给他造成压力,也会变得越来越怯弱。
父母可以这么做:
父母需要做的是多给予鼓励,让他勇敢地跟人打招呼、说说话,只要他在生人面前表现得稍微有一些进步了,都要及时地表扬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4、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
如果孩子在家里话很多,至少证明孩子并不是特别内向,语言表达也很好,但是缺乏与人交际的经验,当突然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或家里跑出一个陌生的面孔时,就会变得紧张焦虑、无所适从,出现了暂时的退缩行为。
父母可以这么做:
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可以多带孩子去外面玩,或者邀请同龄的小朋友来家里,提供游戏场所和玩具,鼓励孩子一起玩,逐渐扩大孩子的社交圈子,慢慢就不怯生了。
学会交往,是孩子人生道路上重要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具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