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武则天》 · 主播 | 韩枫
导读: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武则天传》。
昨天,我们读到武则天的家庭背景以及她在太宗一朝的郁郁不得志,从而使她不得不转换目标,向太宗第九子、后来的高宗李治下手。
相比于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懦弱仁孝的李治自然是容易对付的。
那么,武则天是如何与李治建立联系的?她又是如何打动这位年轻太子的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落发为尼
从十四岁到二十六岁,武则天整整十二年的时光就这样在大内深宫中虚度。
一个女人能有多少个十年可以挥霍,一个有志者又能有多少个十年可以等待?
武则天等不及了,她决定冒风险放手一搏!
正当唐太宗重病在床之时,武则天看准机会,把她的目标锁定在了前来侍奉皇帝的太子李治身上。
《唐会要》记载:“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
懦弱且具有一定恋母情结的李治,一看到武则天英姿飒爽的形象,马上被吸引住了。
母亲长孙皇后的早逝,使得年幼的李治对年长的女性有着很强的依赖心。而这种心态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当坚强、独立、强势的武则天出现在他面前时,李治隐隐约约感到了一丝莫名的欢喜。也许这才是他一生的良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的五月二十六日,一代明君唐太宗病死在终南山的翠微宫,享年五十二岁。
唐太宗的去世,使得暗中如胶似漆的两人面临着离别的考验。
依据北朝惯例,那些既没有子女,又没有任何特殊才能的妃嫔是要被安排到国家指定的尼姑庵或者道观之中修行的。
在北周一朝,很多位皇后尚且无法逃脱当尼姑的命运,更何况是小小的武才人呢?
就在唐太宗离世的几天后,武则天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低谷——到感业寺出家为尼。
后宫之争
掉进低谷爬不出来的叫做“废柴”;掉进低谷能爬出来的叫做“高人”;掉进低谷能爬出来,并一直爬到山巅的叫做“神人”。
“废柴”活得像狗,“高人”活得安然,而“神人”活得轰轰烈烈。武则天就是一个“神人”。
她能在逆境之中,追寻顺境;她能在失望之中,看到希望。在感业寺中,武则天努力维持着不绝如缕的感情,让它继续牵动着李治的心。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周年忌这天,李治终于到感业寺行香来了。
这个温柔多情、懦弱浪漫的青年帝王,再次走入了武则天的“陷阱”中。这一次,李治的心彻底被俘虏了。
在王皇后的提议下,武则天顺理成章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皇宫。
此时的后宫,正处于“争宠斗争”的白热化阶段,王皇后与萧淑妃的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也正是出于制衡萧淑妃的考虑,王皇后才会主动提议迎回武则天。
正所谓“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虽然王皇后借助武则天打压了萧淑妃的嚣张气焰,却没想到武则天是一个比萧淑妃更可怕难缠的对手。
武则天一回到宫中,便立刻采取了“三个靠拢”政策。
对皇帝,她温柔多情,处处透露着一种成熟风韵;对皇后,她卑躬屈膝,随时准备为皇后抛头颅洒热血;对宫女,她称姐道妹,广结善缘,收买人心。
这样一来,不仅皇帝“龙颜大悦”、宫女交口称赞,就连“情敌”王皇后也对她信赖有加。
有了宫廷上下一致认可的良好口碑,武则天很快从一个宫女升到了“位居二品,地位仅次于妃”的昭仪。
永徽三年十月,荣宠加身的武则天又生下了自己的长子李弘。直到此时,武则天的地位才算稳固下来。
萧淑妃被冷落,王皇后不得宠,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其实,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呢?武则天的蒸蒸日上,使得王皇后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这种情况下,王皇后和萧淑妃握手言欢,结成了反武统一战线。为了恩宠,王皇后和萧淑妃尽弃前嫌,共同战斗。
此时的她们不再是敌人,此时的她们只有一个共同目标——打倒武则天。
朝廷风云
王皇后不仅出身高贵,而且深得先帝与朝臣的爱戴。相比于王皇后在前廷的根深蒂固,武则天则是孤立无援。
就在武则天一筹莫展的时候,前朝中出现了一个主动请缨为她摇旗呐喊的“义士”——李义府。
李义府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笑里藏刀”。外表柔和的他,害起人来却心黑手狠,因此得了一个“李猫”的外号。
李义府人品虽然不好,却小有才。他的“挺身而出”不仅增强了武则天在前朝的话语权,也使得武则天身边多了一位谋士。
李义府与武则天的合作,不过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
两人互相利用、互相扶持,对李义府而言,武则天不过是他官运亨通的牌;而对于武则天,李义府则是她在前朝最为锋利的剑。
要么不玩,要玩就玩大的。李义府为了向高宗显示自己的决心,他决定深夜叩阁上书,恳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
李义府的“直言不讳”与“忠肝义胆”,赢得了高宗与武则天的青睐。
非但武昭仪亲自派人慰问李义府,就连高宗也对他大为赞赏,李义府很快便被提升为中书侍郎。
“支持武昭仪者,升官发财!”皇帝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了。
在风向明确后,以卫尉卿许敬宗、中书舍人王德俭为首的一批官僚迅速集结在了武则天的周围。武则天第一次在外廷有了自己的势力。
随着拥武势力的快速集结,以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宰相集团也迅速行动起来。
两派人马都在暗中发展势力、积蓄能量,“王、武之争”已经从后宫蔓延到了前朝。
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唐高宗和武则天率先发难,发起了一次主动进攻。
这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后单独留下了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jì)、于志宁四位宰相,说要跟他们到内殿商量一件大事。
皇帝尚未开口,四人便已猜到了这次会议的议题,无非是想要废后立昭仪,而这是长孙无忌等人万万不能容忍的。
对于这件事,四位宰相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褚遂良毛遂自荐,慷慨激昂地痛斥高宗的行径;于志宁则是小心谨慎,能不说话尽量不说话。
长孙无忌则是一脸微笑、闭口不言,但谁都看得出来,这位凌烟阁第一功臣、高宗亲舅舅才是宰相集团的定海神针,反武势力的幕后推手。
但最令人吃惊的还是李勣,他竟然没等高宗到来,便以“身患疾病”为名,拍拍屁股直接走人了。
本来好好的五人会议,最终成了褚遂良一人的慷慨陈词。
“陛下必别立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使万代之后,何以称传此事!”
褚遂良没给高宗留一点面子,在一顿唾沫星子过后,他接着发起飙来,只见他把朝笏往殿阶上一摔,把帽子一摘,然后就不停地拼命磕头。
高宗尴尬地看着额头上鲜血直流的辅政大臣,不由得手足无措。
就在这气氛极度僵化之时,朝堂的帘子后面忽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女高音:“何不扑杀此獠!”
武则天强悍的性格,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次君臣会谈,终以双方的意见不合,不欢而散。
今日共读《武则天》▼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武则天由于王皇后的提议而回到宫中,并在前朝、后宫与王皇后一派进行了多次明争暗斗。
在多次斗争中,武则天渐渐认识到了前朝重臣,尤其是宰相的重要性。
通过几次君臣会议,武则天清楚地了解到李勣是一个有希望拉拢到自己阵营里的重要人物。
那么李勣对于废后这件事,又持什么态度呢?他的态度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今日话题】
武则天似乎有天生的政治斗争才华,在势力庞大的元老集团与地位尊崇的皇后势力双重压迫下,她依旧未曾退缩,反而多次主动出击。
心志坚定者,总是不畏艰难地奋勇前行。敌人越是强大,他们越有干劲,这是何等强劲的力量!
在你的人生旅途中,可曾做到了心志坚定?
“不达目的誓不休”的人,可敬,同样也可怕。你的身边有这种令你又敬又畏的人吗?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转发至好友或分享至朋友圈,期待我们共同成长!
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明天见!
简单1步,完成打卡
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参与到共读打卡中来啦
一键记录你的共读成长
每天21:30,我们不见不散!
参与打卡的小伙伴
还有机会收到十点君送出的福利哦
▲共读打卡,记录成长
-领读-
不雨亦潇潇,魔鱼池塘中的锦鲤,邑人城邦中的卫士;性喜观书,亦爱看剧。微信:zhugewuhou181。
-主播-
韩枫,来自牡丹花城洛阳。电台编辑,主持人。靠近我,温暖你。我用声音陪伴你每一个孤单的夜晚。荔枝FM:城市慢半拍。
版权
实习编辑:罗喉
马上进入优质读者读书群
结交更多优秀的朋友,共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