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蒋介石十分尊崇曾国藩,他将曾国藩视为自己的人生导师,许多领域也都在学习曾国藩,比如写日记。写日记是在那个记录方式极度匮乏的时代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但是像蒋公这样,坚持写日记数十载的,却不多见。
蒋介石的日记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家庭琐事,甚至是每天的心情,他都记载在日记当中。日记不是没有作伪的可能,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日记中的记录确实是所有者真实的想法,所以日记同样可以作为文献资料,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比如在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与大众印象不同的蒋介石,他在抗战方面的决心以及他对于日本人的敌意,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
提起蒋介石的对日政策,后人总是扼腕叹息,毕竟他对于镇压国内运动不留余力,对待侵略者却一让再让。东北军实力强劲,但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张学良不敢作任何抵抗,无数军人屈辱地死在日军的枪下。这荒谬的命令,令全世界耻笑中国,同时也刺激了日本的野心。
这是后世对蒋介石最为诟病的地方,然而在东北陷落以后,蒋介石却依旧没有与日本开战,他让张学良率领丢失家园的东北军前往镇压红军。同室操戈令张学良痛苦万分,国内的指责让他羞愧难当。最终,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在西安软禁蒋介石,逼迫他放弃内战,同意抗战。这是历史上重要的一幕,而蒋介石在这一幕的形象,是比较负面的。
在“兵谏”以前,张学良一度以为蒋介石是亲日的,他曾数次向身边人抱怨,不明白蒋介石为何要这样做。然而在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却发现,蒋介石的许多想法,与他所设想的并不一样。而改变张学良想法的,是蒋介石随身行李中日记里的记载。
蒋介石喜欢写日记,而在日记当中,他可以写下许多自己的心里话。在日记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蒋介石对于日本的态度有过极大的转变。在早年留学日本期间,蒋介石在日本有许多好友,这里有许多回忆,所以他在日记里对于日本人没有多少敌意。
然而在济南事变以后,蒋介石对日本人愈发愤恨,他常常用“倭”来代替日本人。每每出现日本挑衅或入侵中国的事件发生时,蒋介石总会在日记里写上“耻”这样的字眼,以提醒自己不要忘却耻辱。
而且,在日记当中,可以看到蒋介石极其想与日本人开战,但他深感国力不足,担心开战以后中国势必战败,到时国家民族将陷入更大的危机。所以蒋介石总在日记里提醒自己要多加忍耐,发展军队,将来雪耻。
看完蒋介石的日记以后,张学良才明白,他其实误解了蒋介石,他不是亲日,而是觉得与日本开战的时机还没有到,所以只能暂时退让。
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日记里的言语可以证明蒋介石抗日的决心以及他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但这不意味着他妥协的政策就是正确的。在国力不足的情况下,暂时退让,发展国力的确是良策,但日本侵略者不会坐视中国发展,一味退让只会让他们更加贪婪。而且东北的丢失对于中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它让中国的抗战变得艰难许多。
所以对于蒋介石在日记里的记载,我们应当客观看待,既要承认蒋介石思想的爱国性,又不能忽视他政策上的妥协性以及卖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