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10万医疗费,48岁父亲轻生”_有人笑他穷,有谁知他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83
导读

他家庭条件本来就不好,如果为给自己治病,让这个家势必更加贫寒,雪上加霜,在韦兴旺看来,这无疑是自己的罪过。 但,在粗粝和窘迫中摸爬滚打的人,在病患和疼痛中辗转反侧的人,都会懂得,这不过是一个穷人,为…

为让一个穷家继续运转,

一位父亲选择牺牲自己。

01

一位叫韦兴旺的父亲,从医院失踪了。

他生于1971年,今年48岁,是河南焦作人。

他来自农村,没有读过太多书,和很多出身贫困又努力过活的父老乡亲,有着如出一辙的命运:

辍学,打工,结婚,生子,继续打工,希望后代不要重复自己的命运,拼命挣钱供养孩子读书,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

如果没有意外,48岁的河南老乡韦兴旺,应该能活到68岁、88岁。

届时,他大概也会像很多年迈衰老又知足感恩的父老乡亲一样,在儿孙们比自己强的满足感中,自然而然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但,他病了。

02

不久前,常年在外打工的韦兴旺,身体出现异样,回到焦作老家接受治疗。医生诊断后,告诉他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治疗大概需要10万元。

10万元,不够富豪吃一顿饭,不够明星买一个包,但对于韦兴旺这样的穷人来说,足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家庭条件本来就不好,如果为给自己治病,让这个家势必更加贫寒,雪上加霜,在韦兴旺看来,这无疑是自己的罪过。

何况,他好容易供养出来的儿子韦波,正在读大四,马上就面临找工作,买房子,娶媳妇。

这一切,都需要钱。

“他接受不了,自己生病没法挣钱,但我还没开始工作,就要养他的事实。”

儿子韦波说,自住院那刻起,不愿拖累家人,就成了父亲韦兴旺挥之不去的心头病。

尽管,家人一再做韦兴旺的思想工作,10多万的医疗费,国家能报销一部分,余下的也不过就几万块钱。

但,始终无法原谅自己生病,也始终不愿穷家更穷的韦兴旺,还是选择放弃治疗,借口支开妻子后,偷偷从医院出走。

这世上只有一种病,叫穷病。而有的人,又穷又病。

这听起来有点丧。

或许,在某些视野开阔、振振有词的权贵精英那里,这是狭隘的穷人思维。

但,在粗粝和窘迫中摸爬滚打的人,在病患和疼痛中辗转反侧的人,都会懂得,这不过是一个穷人,为了最后的信念和尊严,而做出的悲壮选择:

为撑起一个穷家的运转,一个父亲选择牺牲自己。

这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效仿,但,它应该被看见,被理解,而不是被忽略,被嘲讽。

在这个资本膨胀、人心浮躁的盛世里。

03

没人知道,在这个冬天,韦兴旺从医院偷偷溜出来后,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严寒和哀伤。

因为,在他的家人发了疯一样满大街找他时,他不知何时已选择用轻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再也听不见儿子韦波说的话:

“爸,你快回来吧,你不想做手术,咱就不做了,你怕花钱,咱就不花了,只要你好好地回来,咱们一家人在一起,比啥都强,我们这多年都没有好好在一起过了。”

韦兴旺不会再回来了。

他以如此沉默又悲痛的方式,告诉孩子和爱人:我爱你们,不愿拖累你们,所以,我走了。

但九泉之下,他是否知道,孩子和爱人也爱他,所以他们希望他活着,哪怕贷款,哪怕借债,哪怕再穷,他们也要他活着。

多少人,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要死要活。

而有些明明想活的人,却为了让最爱的人活下去,而选择了死。而有些明明很穷的人,为不让最爱的人死去,宁愿选择更穷。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但一个父亲的死亡和信仰,足以让人泪流满面,陷入深思,也足以让人在歌舞升平的浮光之下,看见另一种震撼人心的实相。

然后,学会宽容和慈悲。

04

《平凡的世界》里,农民的儿子路遥,借助和命运苦苦搏斗的孙氏兄弟的起浮人生,这样写穷人的困境和坚守:

“牺牲自己而全力支撑这个穷家,这是他多年来一贯的信念,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哲学。”

在看透穷的桎梏,也明白穷的突围的路遥先生看来,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前途和未来,去支撑起一个穷家向前运转,这种不值得提倡的过度奉献,恰恰是穷人活下去的信念。

这是愚昧,又何尝不是深情。

这里面藏着太多扭曲和眼泪的不健康,但造就这种不健康的,不仅仅是穷人自己。

还有,一个国家更深层次的公平。

我们,不必去刻意强调贫富差距、阶层对立。

但我们,应该看见,金字塔底端最阔大的那群人,的确在为 活着——这个最简单也最深刻的命题——苦苦征战,默默忍受,且大部分都心怀善良和希望。

苦苦和贫困交战的他们,没有见过世面,不懂利用资源,不会自我搭救,甚至会做出自伤和偏激的事情,但他们,未曾不想好好活着。

武汉大学社会系老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刘燕舞,自2008年起曾赴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对农村老人非正常死亡进行调研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那些和贫困、病患、孤独苦苦交战的老人,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大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但,他们不愿给儿女添麻烦,更不想看到贫困的家更难,所以他们在绝望中怀揣最后一丝希望离去,那就是:

期待自己的离开,能让家人好过一些。

这是老人们的偏见和哀伤,但这也藏着老人们的信念和深情。

这情,让人心痛,让人沉重,也让人在心情复杂中明白:

那些卑微的生命,同样渴望自己是金贵的,是值得活着的。

05

在我还是个扎着羊角辫、流着鼻涕乱跑的少年时,我那一辈子在土地和庄稼间耕耘的父亲,曾对我说:

咱家虽然穷,但你命不贱。

我曾问父亲:

人们不都说,人穷命更贱吗?

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的父亲,坚定地说:

不。

越是穷,越要金贵自己的命,因为穷人家经不起意外和折腾,所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越是穷,越不能着急,越要慢慢努力,因为穷人家没有后台,所以自己走得稳,才能少翻船。

越是穷,越要读书学习,因为读书是穷孩子唯一的出路,一代人一代人读下去,就会有好运气。

如今,人到中年,在重复书写和缓缓向前中,我明白了父亲这些话的含义:

我们无法改变出身,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珍贵自己。

我们不必感谢贫穷,但我们要感谢那个在贫困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未来,让我们站在他的肩头,看见更大世界的那个人。

他,或许是父母,或许是兄妹,也或许是我们自己。

但他,和把生命定格在48岁的韦兴旺,有着共同冲突又悲壮的信仰,那就是:

让后代,踩着自己的身躯,走向开阔和富裕。

所以,48岁的韦兴旺离开后,他大学还未毕业的儿子韦波,最后难过地说:

要好好努力,找到工作,踏实过活,照顾好妈妈,活成家人的一棵树,将爸爸无法抵达的明天,活成不被辜负的今天。

这,是这个悲情故事,最打动人心的结局。

赞同我的观点,不要忘了点个 “在看”。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和生活苦苦交战。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有一种隔屏深爱

叫星标闲时花开

猜你想看

上一篇: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