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天,广大父母们被一条信息炸了锅。
上海一位老爸,因10岁的儿子少写了作业,被老师投诉,一气之下,凌晨3点,将儿子带到上海火车站广场,给了一个碗,让他跪在大街上乞讨。
寒风萧瑟中,孩子被路过的市民看见了,报警求助,警察把他带回了值班室。
经过警察的询问了解到,孩子之前已经有过好几次因为不好好写作业被老师投诉了,这次爸爸大概是太生气了,也确实没有其他办法了,于是用这种“绝地求生”的体验法,希望孩子真正能明白好好上学有多重要。
这位父亲临走的时候还对孩子说:“天亮了再来接你。”
这个孩子还算温顺,没有乱走,才让市民有了帮助他的机会。如果换做性情不一样的孩子,别说几个小时,可能几分钟,就找不到孩子了。
02
2013年7月31日晚上10点左右,北京市一名9岁的男童因为贪玩,不好好写作业,爸爸一时生气了,打了他几下,并且赌气对他说:如果不做作业,你就自己走吧。
没想到,孩子真的转身就出去了。爸爸以为孩子只是出去避避,气消了就会回来。
妈妈当时在洗澡,之后没过5分钟,爸妈再去找孩子就找不到了。
这一走就是两年半,爸爸打遍了所有亲戚朋好友的电话,发了上千份寻人启事,各报刊亭,小吃摊,网站公益组织,寻亲微博,附近各个火车站、汽车站等公众场所,一直寻找无果。
孩子离家出走后,被一位乞讨者收留,与乞讨者一路在北京,天津,河南等地乞讨。
因为孩子一直不肯说出自己家庭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收留他的乞讨者便把他带回了河南老家,并让他在当地上了小学,直到孩子后来因为鼻炎发作,被送回了孩子原家庭所属的派出所,父亲才得以有机会重新见到儿子。
孩子的父亲说:“现在提起这件事,心里头还是咯噔那种感觉。”
如果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这位父亲这一辈子恐怕都在悔恨中度过。
不少父母有过这样的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做错事情了,会恨不得孩子立马消失在自己眼前,于是有时会对孩子口出恶言说:“你走吧,你再也不要回来了,我不要你了,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
这些恶言,虽然不是出自真心,当父母处于盛怒之下,这些语言的攻击就是给予孩子一种心罚。
心理学专家认为,心罚实际就是一种软体法,其恶果不像体罚“立竿见影”,所以常被家长忽视。心罚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摧残,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侮辱,长期被“心灵施暴”的孩子很容易丧失对父母的感情,心理产生严重的自卑感,造成更为严重的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
03
当孩子做错事情了,父母要给予孩子相应的惩罚,这当然是对的,当方式方法很重要。
国家心理督导师芮彩琴说:惩罚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野蛮的惩罚,另一种是科学的惩罚。
野蛮的惩罚目的是让孩子感受生理上、心理上的痛苦,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家长发泄一下自己的愤怒、失望情绪。
科学的惩罚是当孩子出现某一不适宜行为时,附加一个令他厌恶的物体或情境,或者移走他最爱的物体或情境,让他们深感出现不适宜行为显然对自己不利,从而减弱甚至消除这一行为,同时塑造起良好的行为。
同样是惩罚,不同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一样的影响和后果。
泰国一位妈妈因5岁儿子吵着不想上学,第二天便特意向学校请假带他去捡垃圾,让孩子体会如果没有能力,将要过怎样的生活,会有多艰辛。
刚开始孩子很高兴,步行几公里下来,捡了一袋饮料瓶,卖了2泰铢。回来的路上,孩子要坐公交车,妈妈说:“坐公交车要10泰铢,你有吗?”
孩子想吃冰淇淋,妈妈说:“冰淇淋要5泰铢,你有吗?”
孩子想吃燕麦,妈妈说:“燕麦要15泰铢,你有吗?”
孩子终于又热,又累,又渴,终于开口说:“我要回家,我要上学。”
同样是惩罚,泰国妈妈的这个做法,对孩子既不打不骂,不吼不叫,没有给孩子带来任何心理或生理上的伤害,却也让孩子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开始有了主动去学习的意愿,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想要的结果。
04
如何让孩子对学习有更好的态度呢?
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
英国著名教育家郝.斯宾塞对“如何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一章节中提到,应该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我深表认同,兴趣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于大人,于孩子都是如此。
只有当一个人就此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会愿意把专注力放在上面,并且自主负责任地去完成。
所认识的朋友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妈妈,为了孩子爱上学习,为日后学习打下好基础,她自学了大量的育儿书籍,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知道孩子的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如果想让孩子能更牢固地掌握某些知识,与其逼迫孩子死记硬背,不如先让孩子对其产生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需所学的东西。
为了让孩子灵活学习拼音字母,她甚至自创了一个洗衣服、晒衣服的游戏,把孩子需要掌握的拼音字母写在上面,第二天来收衣服,如果衣服上的拼音字母孩子认识,就收起来,不认识的,继续再认一遍,第三天重复。
在她耐心的引导下,孩子在一个星期内就把所有的拼音字母都掌握了,并且还对所听到的字的拼读产生了兴趣和联想。
因培养了3个儿子进斯坦福大学的陈美龄,在她的育儿经历中也提到过,在儿子幼小的时候,也自创让孩子从报纸中找字的游戏,透过游戏,孩子不仅体验到了乐趣,还开启了学习汉语课程。
可见,想要教育好一个孩子,是需要父母花心思的,孩子天生就是学习家,只是需要父母稍做适当的引导而已,而这种引导也需要父母自身去学习,去发现,毕竟,如果父母自身所拥有的育儿知识有限,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就会有限。
05
以陪伴和鼓励为主
当孩子学习不够好的时候,内心其实也是很不自信的,对自己没有把握的知识,会想着回避。
朋友桃子是一个很爱分享的妈妈,她5岁的儿子在她的教育下,各方面都发展得非常好。
我曾向她取经,她说自己在教5岁儿子学习的时候,从不会发火,当孩子不会的东西,自己会一遍遍教,并宽慰孩子:“没关系,一天学不会,我们就分两天、三天来学习,只要认真学,就一定能学会。”
而小小年纪的儿子,也正因为在她的耐心教导下,对学习从不畏惧,充满了探索欲,有时甚至还会乐意去教身边其他的小朋友,那种不急不恼的态度跟妈妈一模一样。
桃子坦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也曾偶尔有过看到教了孩子一遍两遍,还不会,会有点沮丧,一旦她察觉自己有这种情绪的时候,就会立马停下来,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教育家郝.斯宾塞说:爱,我们人人都有,但爱和有目的的教育,则需要一些耐心、技巧,有时甚至是令人发笑的机智,或多或少令人不快的克制。
育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用一颗心陪孩子一起成长,发现孩子一个问题,那就去学习用科学的育儿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终究能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