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不只对小朋友有无穷的吸引力,大人往往对他也欲罢不能。
是什么让恐龙这么有魅力?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归因于“它们已经灭绝了”。
恐龙处在科学和想象的交汇处,即便是专家也无法百分百证实自己的推论比孩子想象的更真实。
现在就跟着我们跟着古生物学家的脚步,从化石中找线索,看看他们是用什么姿势打开恐龙的。
拇指被安在鼻子上的大蜥蜴
1822年,人类发现了第一颗恐龙化石,是禽龙的一枚牙齿。当时,这枚牙齿化石与一些没用的矿石,被丢在英国苏塞克斯郡的刘易斯市的路边。
禽龙的牙齿化石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吉迪恩·曼特尔医生发现了这块牙齿化石,并带着它四处访问专家。
起先这枚牙齿被判断来自史前犀牛,直到曼特尔医生在博物馆中看到了鬣蜥的牙齿——两者造型酷似,只不过曼特尔手里的化石更大。
在鬣蜥的启发之下,曼特尔确定牙齿化石属于一种史前的巨大蜥蜴,于是将其命名为禽龙,意思是“鬣蜥的牙齿”。
美洲鬣蜥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禽龙最初的复原图,长度约有30米
大拇指还被错装在了鼻子上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禽龙是在1825年被命名的,“恐龙”这个词要到16年后的1841年才被欧文正式创造出来。
四脚着地?恐龙站起来了!
1858年,美国人在新泽西州发现了巨大且完整的恐龙化石。因为发现的恐龙长着扁平如鸭子一样的大嘴巴,因此被命名为鸭嘴龙。
鸭嘴龙扁平的大嘴巴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在组装鸭嘴龙化石的时候,美国人有点犹豫。是传统的四脚着地,还是前卫的双脚站立呢?
最终,美国人决定突破常规,让鸭嘴龙站了起来,背后的大尾巴也拖在地上,就像袋鼠一样。
尽管鸭嘴龙的姿势依然存在错误,但是比起靠四条腿走路的禽龙,人们对于鸭嘴龙的研究和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早的鸭嘴龙骨架,脑袋还装错了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两脚站立,尾巴拖地的鸭嘴龙复原图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好奇DD龙”STEM启迪视频
鸭嘴龙类的副栉龙
恐爪龙,霸王龙也绕着走
100多年后,古生物学家在蒙大拿州挖到了一些食肉恐龙的化石。因为脚上长有恐怖的大爪子,这种恐龙被命名为恐爪龙。
恐爪龙引人瞩目之处不仅是大爪子,还有它的体型。
恐爪龙脚上的大爪子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恐爪龙的身材匀称,两条大长腿又细又长,是典型的快跑选手。如果按照尾巴拖地的姿态复原恐爪龙,不仅非常怪异且行动缓慢。
恐爪龙的命名者奥斯特伦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指出恐爪龙的尾巴应该是保持在空中的,身体则与地面平行,既轻巧又敏捷。
古生物学家奥斯特伦姆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体型苗条的恐爪龙
站起来比成年人高不了多少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恐爪龙的复原模型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从“好奇DD龙”STEM启迪视频可以看到
今天复原的恐龙都是尾巴不拖地的
奥斯特伦姆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恐龙温血论”,改变了恐龙在人们脑海中冷血愚蠢的印象。
霸王龙的化石模型
看见他与恐爪龙的爪子差异了吗?
“史前精灵”恐爪龙连霸王龙见了也要绕着走
长毛的不仅有鸟,还有恐龙
恐龙的样子在150年间的发现史有着巨大的改变,但是改变并没有结束。
1995年,一个农民在中国的辽宁省捡到一块保存有古生物化石的石板,他将石板送到了位于北京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家注意到石板上不仅保存了骨骼,还有羽毛的印痕。
保存在石板上的化石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羽毛是鸟类独有的特征,因此将这个化石命名为中华龙鸟,一些古生物学家根据骨骼形态判断中华龙鸟是恐龙。
在中华龙鸟之后,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又发现了许多长羽毛的恐龙化石,证明许多恐龙像鸟类一样,长了羽毛。
中华龙鸟复原图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好奇DD龙”STEM启迪视频
长羽毛的伶盗龙
我们无法凭空想象恐龙的模样,200多年的考古研究形成今天我们对恐龙的认知。
叫出恐龙的名字、挖掘恐龙的便便、会飞的恐龙、最早期的恐龙有多大……
好奇DD龙STEM启迪视频,通过 高质量、前沿视觉效果的恐龙实景重现镜头,培养小朋友将 抽象概念与 现实世界相结合的 关键技能,陪伴小朋友观察、评估和分析恐龙,为未来的独立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我们为小朋友准备了质感极佳的工具,帮助小朋友投入到挖掘中,通过冲刷的过程,体验考古学家寻找恐龙的乐趣。
挖掘出来的骨骼化石,可以拼接成一只鲜活立体的霸王龙。整个过程能够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锻炼孩子的 专注力、 意志力和 思维能力。
恐龙探索主题套装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符合安全检验标准的缤纷彩泥。小朋友可以随心所欲用彩泥填充霸王龙的身体, 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一个崭新的恐龙作品。
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一个人希望看到的更多!
戳下图,了解更多精致有趣的 STEM启迪视频+恐龙探索主题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