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精神与身体的协调统一,滋润贫瘠的精神交往,让人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自在能动的人,这值得我们的共同反思。」
“伴侣想当一条咸鱼,你能接受吗?”
(微博话题)
《奇葩说》最新一期的辩题又一次登上了微博热搜。本次的辩论正反双方围绕着伴侣的“咸鱼化”,在“接受”与“鞭策”的观点之间进行对抗。
(本期辩题,来源:《奇葩说》节目组)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咸鱼”呢?节目组给出了一个对于 “咸鱼”的定义:能不做事就不做事儿,没有追求和梦想的一类人。
知著君无意在鞭策与包容的取舍之间进行探讨,而是更想和大家聊聊伴侣的“咸鱼化”这个话题本身有哪些地方值得深入思考。
虚幻的强弱之分,欠缺的个人定位
我们在了解了节目组对咸鱼的界定之后可以发现,若想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一条真正的“咸鱼”恐怕很难,但辩题的展开却必须以一种 伴侣双方的相互确认为起点,即一方可以肯定对方有 咸鱼化的倾向,并对对方采取鞭策和接受——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行为。显然,无论非咸鱼的一方是接受还是反驳,这背后都隐藏着一种 “孰强孰弱”的判断标准,即想变成咸鱼的一方为弱者,另一方则顺理成章地成为强者。
(傅首尔的“咸鱼观”)
对咸鱼的鞭策,其实暗含着强势一方对伴侣 “变弱”所产生的种种担忧;担心被激烈的 社会竞争淘汰,担心被现实的生活所拖垮,担心彼此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但我们在担忧的同时是否曾想过,这种强弱之分真的能够从社会场景 移植到情侣双方的关系当中吗?
知著君认为,强与弱的 判断基准是人们作为自然动物“兽性”的体现,它的潜在含义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与弱者的对立始终存在,弱者被欺负的风险也始终存在,那么弱者为了规避风险就要变得更强。
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失败也说明,在讲求 人性的人类社会, 兽性的丛林法则并不能完全适用。
(《荒野求生》中的贝爷正在体验丛林法则的残酷)
在人类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上,弱者的 掉队很难避免,因为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有所成”;但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生存发展的人性也在于看待弱者的态度转向上面。我们不再像茹毛饮血的野兽一般恪守 “强者至上”的自然法则,而是学会了与“弱者”在社会中 和谐共处。
对伴侣的鞭策与其说是一种对强大的渴望,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的 祝愿:让对方明白他(她)真正想要干什么,想要做些什么,有一个明确的人生定位。咸鱼的人生并不必效仿其他人,咸鱼也有咸鱼的生活之道。正如李诞所说的,看透哪些是 自己能做的,哪些是 自己做不到的。
这种咸鱼的生存之道,其实是当前咸鱼群体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方面他们渴望 上游,但始终在游不上去的 无力感中挣扎;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曾害怕 下游,在生活中以咸鱼自嘲,却不曾在沉沦中气馁。也就是说,咸鱼们真正需要的其实不是灌输上进观念的 讲师,而是帮助他们在上游与下游的迷惘中明确自身定位的 向导。
明白自身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做一条知道 水源何处去的真咸鱼,这当属古希腊的第欧根尼。雅典城邦无可避免的日益衰败,恰似一种游不上去的挣扎,而面对此情此景的第欧根尼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像狗一样活着。不修边幅,住在木桶,远离世俗,但他其实并没有让自己沉湎于 现实的无力,用另一种生活方式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钻研自己的文艺理论,向众人布道自己的哲学理念。当亚历山大大帝专程拜访他时,他也只是一句: 请别遮住我的阳光,潜在的意思是让亚历山大到他自己该去的地方做他该做的事情。来自咸鱼第欧根尼的反向鞭策告诉我们,当咸鱼有了明确的定位之后,他们甚至可以成为别人的 “向导”。
但同时他 避世的人生取向却 不值得当代咸鱼们借鉴,因为同他对社会毫无办法相比,当代咸鱼所处的社会环境让他们 完全有能力靠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甚至改变某些不合理。
(第欧根尼与亚历山大大帝)
盲目的身体迷思,贫瘠的精神交往
当我们在鞭策“咸鱼”的时候,我们的 思维预设是鞭策即进步,被鞭策的人会向着好的一面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思维的来源在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的持续创新,社会需求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催生了 社会分工的细化。
以往被视为不务正业的事情,如今也拥有了 “转正”的可能。换句话说,咸鱼们有了找到属于自己那一条河流,并完成咸鱼翻身的可能性。
(豆瓣中的各类“咸鱼”小组)
正是这种社会对咸鱼的逐步接纳,我们才会更寄希望于通过鞭策来改变尚不完美的现在。但我们却在鞭策的过程中过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身体是否行动的层面上,反而忽视了行动的产生还需要 精神世界的同步搭建, 在不断鞭策对方行动的过程中渐渐忽视了精神交往的必要性。
(“葛优躺”,源自情景剧《我爱我家》)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指出人要获得 纯粹的知识就要超越身体的束缚;但 尼采则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呼唤身体的回归:我完完全全是肉体,此外别无所有。可惜这两者都难免滑向了 极端。
对于咸鱼来说,我们鞭策的是 身体还是精神? 咸鱼在鞭策下采取了行动,以身体的行动抵消双方对未来的焦虑,却不免落入了对身体的盲目,无法根治自身的“ 精神咸鱼”。
(动画化的尼采)
对伴侣的鞭策,并不是两性关系中一方将自己的个人 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要求对方做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意愿, 暂时地抵消焦虑。
相反,鞭策的实质在于尝试拓宽双方精神交往的领域和 可能性。 尝试鞭策不在于让对方陷于身体上的忙碌,成为一具 沉重的肉身; 更不在于用这种忙碌来衡量对方对双方感情的 重视程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为身体的 懒惰寻找借口。我们应当了解,身体行动的目的是渴望从个人现实的经历中提炼精神交流的资本,也就是打破 “交流的无奈”,让彼此能够在 狭窄的现实生活空间中借助精神世界的 广阔实现有效、深入的交流。
(《武林外传》中,“咸鱼”吕秀才的不同反应)
伴侣双方的精神交往倘若出现了偏差,走向了极端,那么 畸形的两性关系也会随之出现。
东野圭吾有一本书叫做《圣女的救济》,女主人公真柴绫音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家庭主妇,但丈夫的事业有成并没有为她带来任何家庭地位的改变,更遑论幸福。
本书中的男主呈现出一种习以为常的 病态:他把妻子当作 生育的机器,生不出孩子就要离婚。人的物化,人之非人,可见一斑。
而近年社会上接连不断的几幕悲剧已经足够让我们警惕 这样一种 非人性化的趋势。
(《神探伽利略》之《圣女的救济》剧照)
我们的 担忧恐怕不止于此。在身体物化的趋势之下,PUA的出现正表明有些极端的人已经 不再满足于对身体的占有和控制,继而暗中开始尝试对人 精神的控制和摧残;在两性关系中要求对方对自己完全服从, 妄图支配对方的一切。
我们对咸鱼的鞭策其实是在朝着回归精神与身体的协调统一前进。滋润贫瘠的精神交往,让人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自在能动的人,这是咸鱼问题带给我们的一种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伴侣双方很难做到 物质上的平等,但精神上的平等和互补是最起码能够做到的事情。 PUA正是一种现代人精神交往匮乏的社会症候,它的目的不是交流而是单方面的全线控制。
这种“套路”纵然能为人获得与异性交流的机会,但换不来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只能让爱情的红苹果逐渐 腐烂,让爱本身的内涵逐渐 变质。
就像马东在节目尾声时说的, 咸鱼其实是一种 年轻人的自嘲,笑笑过后我们还是会投入到为了彼此共同的幸福而努力的过程中,也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我们逐渐由表面的物质交流向深层次的精神交往过度,并逐渐知晓了 爱情的真正含义。
相反,任何套路化,妄图控制、支配对方的感情,依然是某些人 兽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