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诉那个导游,她介绍景点的时候,我都没看清楚就下一个了,还不让我拍照。”
“哥们你花多少?”
“两百多。”
“我也是诶,那个导游还不许我们大声说话。”
敦煌
很难想象吧,在无处不讲用户体验,讲消费升级的今天,在竞争颇为激烈,各个都铆足力气想要吸引更多游客的旅游行业,还会有这样对白存在。非但如此,这样的对白,在接下来要介绍的这处景区里,相当普遍,并且它还不是一处靠反其道而行之哗众取宠的景区。
飞天壁画
这便是莫高窟,也被当地人叫作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莫高镇,因镇名而得名。在笔者个人的心中,敦煌莫高窟的标签是,茫茫沙漠和飞天壁画,壁画中的女人当是挥舞着彩带,身体前倾,看上去像嫦娥奔月一般,随时要羽化登仙的样子。又因为皮肤红黑,带着几分异域美人的风采。
丝绸之路
或许每个人想象到的画面不同,但无一例外地,都对这个常常出现在书店书架上的名字,怀揣着憧憬与向往。去敦煌莫高窟看看,几乎是中国人的一种本能,因为它开建的时候,嬴政还不是秦始皇;因为它开建的时候,楼兰古国还在丝绸之路的路上;因为它开建的时候,就已经不是某一个朝代的缩影,而是囊括了先秦之后的历朝历代!
莫高窟佛像
有些信徒,是要去看那个乐僔僧人看到的千佛林立,有些艺术修养不错的朋友,想要去看看这千余年来古人在壁画领域的风格变化,而有些人,则真的是想从壁画内容中,看到中华文明的一角缩影。所以,在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莫高窟的门票常常一票难求,有些游客更是非得提前半个月,然后调整假期乘飞机,才能去一睹莫高窟的真容。从某种意义上,如此费心地要去莫高窟看壁画,已经不像是旅游,更像是寻祖问根。
莫高窟游客
只是真要去过的朋友,一到售票中心,就要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这处纵深一千六百余米,石窟近五百个的神秘洞府,明明在40年前就已经划为世界文化遗产,40年后摆在眼前可用于选择的。却只是A类门票,两部介绍电影,八个石窟,售价两百,B类门票,三至五个石窟,售价一百。
昏暗的石窟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进景区之前,每个人都会听到一句叮嘱“石窟内不允许大声喧哗,不可以打开手机上的电筒,不可以随意拍照”,之后便会收到一个用听导游说话的听筒。这大概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大家也都可以理解,只是真进到光线偏暗,甚至都没有光线的石窟里,看着眼前因风化而并不怎么清晰的壁画,耳朵传来导游音调平淡的介绍时,心里便对这个观景环境,也犯起了嘀咕。
莫高窟佛像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是什么呢?在每个石窟停留的时间都非常短暂,很多时候都是还在思考导游刚刚说的一些介绍,正在端详看得并不十分真切的壁画,导游掌握的电筒就已经移开,眼前一抹黑,说是一带而过也丝毫不夸张。倘若不跟上导游的节奏,就无法通过听筒听到介绍,那没办法,只能打碎牙齿与血吞,云里雾里地跟着走。不久之后,导游便回过头“这次的小团游已经结束了哦,感谢大家的参观,请注意脚下安全,顺着围栏通道离开。”
莫高窟九层楼
看看时间,还不到上午十一点半,联想出发之前,对莫高窟的所有期待,是不是觉得低估了现实的骨感程度?所以寻常的观光旅游景点出口,大家都是手持各式的照相机,议论刚刚看过的风景。而莫高窟的出口,大家就更乐意发一个“我不开心”的朋友圈。
破碎的飞天像
于是,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看到关于莫高窟一行的各种差评,有些人说那些壁画,不过是由一些拿钱办事的三流工匠所作,根本经不起近观。有些人说像这样的画,跟我们地方上一些神庙壁画,没有好大区别,只不过因为有历史的烫金包装,才这样地吸引游客。
逐渐消失的莫高窟壁画
虽然我个人审美水平不高,但也知道“东方之笔”张大千,乃至于国际上对莫高窟壁画的评价,所以对于这些差评,也是很无奈。另外,我之前去旅游的时候,那个导游还说过:“景区不能停留太久,是因为我们呼出来的二氧化碳,会加速壁画的损坏。所以出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希望大家尽量理解。”
当地模特
结合我自己的亲身旅游体验,我认为莫高窟其实并不属于一个“百闻不如一见”的地方,这是出于审美水平和观光环境的考虑。大家如果对莫高窟感兴趣,我更建议多看一些关于莫高窟的书籍或者纪录片,因为它们所用到的材料,都是研究人员在漆黑石窟中奋战多年的结果,比起买票旅游来,得到的收获也许会更大。(李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