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力促抛荒地重回“藏粮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97
导读

他在去年流转当地村民560亩耕地基础上,今年又流转了700多亩闲置土地,并花两个月时间进行了复垦,最近种上了500亩的油菜和50亩的大蒜,其余的明年种水稻。萍乡市的探索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积极鼓励抛荒地向…

11月26日9时,萍乡市湘东区白竺乡上村村,寒气袭人。在该村S232省道一旁,栽种着绵延3公里的油菜,浓浓绿意映入眼帘,煞是壮观。这片油菜地的经营者,是萍乡畔泮山水农业公司负责人何叶凤。他在去年流转当地村民560亩耕地基础上,今年又流转了700多亩闲置土地,并花两个月时间进行了复垦,最近种上了500亩的油菜和50亩的大蒜,其余的明年种水稻。令何叶凤开心的是,今年流转的土地中有500多亩属抛荒地,这些土地的承包户同意免除他一年的租金,为他节省了一笔不小的投入。

在萍乡,像何叶凤这样的种植大户正成为当地解决耕地抛荒的“主力军”,有效缩小了耕地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存在的“剪刀差”。

当前,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设施保障不够完善等因素,各地不同程度存在耕地抛荒情况。截至今年6月,萍乡市存在以季节性抛荒耕地为主的抛荒面积约4.71万亩。与此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进程加快,许多种植大户对土地增量“如饥似渴”。

如何在闲置与需求之间找到一把钥匙,打开集约经营和抛荒治理这两把锁?萍乡市的探索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积极鼓励抛荒地向大户流转集中,最大程度保障土地产出和农民利益,实现藏粮于地。

点开上栗县“群众贴心人”工作群,可见该县各村组经常召开“屋场贴心会”讨论抛荒治理的热闹场面。放诸全市,萍乡建立了“市级指导、县级主导、乡镇负责、村级组织、大户主力、农民主动”的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各级组织结合乡村实际,全力当好土地承包农户与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红娘”,以租赁制、股份制、信托制、代耕制等模式合法有序开展抛荒田流转,并在项目申报、技术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

芦溪县新泉乡河坑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对全村近200亩抛荒土地进行统一整治,并全部补种有机水稻,让往年的“荒田”变成了“良田”,大大提振了农民自耕的信心。整合项目资金,借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向抛荒耕地集中区域倾斜,是萍乡市积极应对抛荒问题的又一力举。针对各类因生产条件差导致的抛荒地,该市分别采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农户改种农作物、提升地力水平等措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对水毁耕地,加紧组织修复,并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原则,引导农民及时复耕。

据萍乡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统计口径,该市目前已超额完成复耕4.71万亩的任务目标,确保了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稳定。(记者黎军)

(责编:邱烨、帅筠)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