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朝天门,挂着棒棒的梦哦……”在重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揽活,被称为“棒棒军”,他们曾是山城重庆的一道风景线。靠力气挣钱养家的“棒棒”在重庆又叫“力哥”或“力夫”,他的职业历史其实很长很长,这与重庆这座山城城市的地形特点和港口经济密不可分。
在昨日(21日)《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专家座谈会暨捐赠与收藏仪式上,三部曲《永远朝天门》一书中,专题《棒棒》再次受到关注,里面收集了有影像记录的100多年来重庆的挑夫、脚夫,再到挑水工。
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靠力气挣钱的一种职业。扁担、绳子、木板车,他们肩挑背扛的货物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负重前行、爬坡越坎的精神没有变。百年前的影像里,重庆力哥的形象是什么样?
▲山城离不开棒棒
收录最早的力哥影像
记者看到,在《永远朝天门》专题《棒棒》中,最早的力哥影像是,两位从重庆抬棉花到成都的挑夫,还有背上背着很高货物的川东脚夫。这些照片是《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策展团队从国外搜集到的,拍摄者均为外国人,拍摄时间大概在重庆开埠前后。
▲川东脚夫
重庆开埠前,很多货物都是靠人肩挑背扛。开埠后,通商以及轮船的进入使物资交易量增大,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谋生。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男性进入城市之后,往往都是先从挑夫、背夫等力气活起家,积累原始资本,再转入小手工业。
▲朝天门的棒棒 安哥 摄
挑水工走进徐悲鸿的名画
开埠后,重庆城市规模得到扩大,人口迅速增长,由于山城且地质坚硬,不便凿井。因此,重庆城中出现了一种特殊工种——挑水工,这些人手握一根扁担,专门为城市居民送水。据介绍,鼎盛时期,挑水工人数达两万人。
▲爬坡上坎的挑水工
徐悲鸿创作于1938年的写实巨制《巴人汲水图》,就是抗战时期居住在重庆的徐悲鸿对这一工种的真实写照。《重庆晚报》曾对此进行了采访,相关负责人和专家表示,画作与嘉陵江岸的百丈悬崖高度吻合。
挑水工在如今“老重庆”的记忆里还有印象,据记者采访过的老画家秦廷光介绍,自来水接通之前,当时重庆的挑水工不比后来的棒棒军名气小,“5分钱一桶。从江边沿着石板路,挑水工一步一步挑到各家各户,然后把明矾放在一根打了眼的竹筒里,放在水桶里搅一搅,杂质就沉淀了,水就清了。
除了挑水工,抗战时期,重庆城内挑水、挑货、抬滑竿轿子这些靠力气求活路的力夫随处可见。
▲挑水工(手工上色照片)
穿上“搬运工人”马甲很自豪
1949年后,原来的力夫成了工人,《永远朝天门》一书还收录了当时在朝天门一带工作的工人的口述资料。
据重庆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员工邓永利介绍,当时,搬运工人都穿有“搬运工人”四个字的马甲,马甲穿上以后,搬运工人都感到非常自豪。他们进入各个工厂都是畅通无阻的。这个马甲就是工作证、身份证,就是地位。这是码头工人地位提高的表现,所以说非常自豪。
当时,交通和生产力比较落后,全靠人力搬运来解决运煤、运粮和市场供应。据邓永利回忆,搬运公司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它还是一家国有企业。
不仅如此,在文化层次上,当时还对搬运工人就行了学习和培训。
▲用木杠抬货的力夫
▲重庆力夫
重庆“棒棒军”在逐渐消失
“棒棒”的大规模出现在重庆市区,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据《重庆商报》调查,在上世纪90年代,重庆的“棒棒”数量是史上最高的。1997年,重庆方言剧《山城棒棒军》的播出,更是让“棒棒”走向全国。
《永远朝天门》里面有一组摄影师跟拍的《奔跑吧棒棒》的专题,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文银,是朝天门众多棒棒中普普通通的一位。李文银在朝天门已经做了20年力哥,他有自己固定的雇主,雇主都很信任他,还让他帮忙收货款。在朝天门奋斗20年的李文银还在朝天门附近买了一套房子,儿子和孙子都在重庆。
▲挑菜进城的棒棒
近几年,由于交通方式的不断革新和网购的兴起,重庆“棒棒军”在逐渐消失。转业军人何苦拍摄的《最后的棒棒》、《重庆晚报》报道的《消失的棒棒军》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虽然作为一种职业在消失,但是,力哥们勤劳自立的精神已经得到重庆市民的认同。
▲棒棒李文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融入了大都市(法国摄影师 摄)
来源:重庆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