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标 | 文
行乐不如读书,后者卖了2957万,两幅画竟相差一倍!专家:看眼神!
▲傅抱石国画《唐人行乐图》(局部)。
这世间有趣的人不多,有意思的事情挺多,当然,也因为是赶巧了。
就说已故名家傅抱石的两幅山水画,同时出现在今年华艺国际(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一幅《唐人行乐图》从780万港元起拍到1350万港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额为1593万港元,折合人民币1426万元。另一幅《高人读书图》,以1300万港元起拍,2800万港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额为3304万港元,折合人民币2957万元。
▲金刚坡时期的傅抱石。
如果单纯这么看,只看到两者的成交额高低相差一倍。这也不奇怪,但是细看这两幅画的信息,或许就会有疑问。首先,傅抱石《唐人行乐图》画于一九四五年,而《高人读书图》比它早两年,按照一般的常识,同一个画家同一种风格的作品,无论从风格的成形,还是技艺的精湛上来说,后面的作品总会比前面的要值钱。
▲傅抱石国画《高人读书图》(局部)。
当然画家出现特殊情形除外,不过,傅抱石画这两幅画的时候,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这两幅都是傅抱石到四川,寓居在重庆西郊的金刚坡下所画。这一时期,他的前无古人的“金刚风韵”令画坛为之一振,而且这一时期的作品,一直被视为傅抱石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傅抱石精品倍出、最具风格的“金刚坡时期”。
▲傅抱石全家在金刚坡下山斋。
其次,《高人读书图》纵高90厘米,横宽38.7厘米,约3平尺。而《唐人行乐图》纵高108厘米,横宽40cm,约4平尺。书画交易规则是按每平尺计算的,所以《唐人行乐图》的成交价高于《高人读书图》才对,为什么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并且还相差一倍之多。
另外,从画作的名称来看,收藏家都应该更喜欢《唐人行乐图》才对,却出现了更喜欢《高人读书图》的反常现象。这又是什么缘故?
▲傅抱石国画《高人读书图》。
画家是同一个人,还是同一时期所画,又是相同风格的作品,那么只有看画的内容,是不是根源所在。没错,这就是这两幅画的区别,也是有趣的地方。用专家的话说,看两幅画上人物的眼神。
▲傅抱石国画《唐人行乐图》。
我们来看《唐人行乐图》(见图一和上图),画面上两位唐代仕女身着古服,裙摆堆迭,衣带飘摆,席地对坐。左侧女子在弹琴吟唱,双眸微微低垂,眼神愁苦,若有所思。右侧女子埋头忙于抚琴,没有其他,只有凄冷。画作取名为“行乐图”,自然行乐之人是未入画的听曲者。可见,大有齐白石画美人不见美人在画外的意境之美,是画中佳作。
▲傅抱石国画《高人读书图》局部。
而相比《高人读书图》(见图三和图四)却大为逊色。此画以山水见长,远观大气磅礴,近看精细耐看。尤其以独创的“抱石皴”见长,打破了传统笔墨的约束,所描绘的茅庐、泉水、修竹、老松、枯杂等极为自由率意,并以石涛诗意入画,营造了满纸老枝交错,烟笼雾锁,苍茫雄奇的意境。最有新趣的是此画幅的构图,画面上全是密林、高崖与峭壁。看似杂乱,却自然有序,近者见老干新枝苍仓虬耸立,扎根生长于磐石之中;远者见疾风劲草肆意张狂,吐露于峭壁之上。
▲傅抱石国画《高人读书图》(局部)。
而画面的主体,却取边角之景切入,于密林深处给你一扇大大的窗户,只见室内徒有四壁,案几前端坐着一位布衣高士,尽管人形瘦小,但双眼炯炯,气定神闲,心如明镜。在如此杂如茅草的环境中,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却颇有石涛诗中所言“满身翠影惊高风,采芝采实何从容”的仙风道骨。这当然是画人之高品。
▲傅抱石国画《高人读书图》(局部)。
品味此画,给人有醉后作画的酣畅之态,有童心见山的天真之趣,亦有一种幽冥空灵的意境。而以篆书题款,神韵逼人。更加印证了此画为傅抱石的得意之作,实属精品,颇为罕见。更有专家称,此作与傅抱石所居的金刚坡无异,是画家对自己生活的写照。综上,行乐图不如读书图,就是这些原因。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