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反坦克,德国手榴弹都会飞了!看看德国二战有多疯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13
导读

苏军坦克的装甲一般比较厚重,为了保证反坦克手榴弹有效的击穿率,聚能战斗部是肯定需要的了,而怎么拉开投弹手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就成为德国设计师重点考虑的事情。 德国设计师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给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装甲作战和反装甲作战是最主要的作战形态。苏德双方为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先后投入了成千上万的装甲作战力量,自然,也投入了数量巨大的反装甲技术兵器。

谈及苏德战场上的反装甲兵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各种反坦克歼击车,最不济也是“铁拳”反坦克火箭筒。但是实际上,在苏德战场上,在第一线直接面对敌方装甲单位的反而是各级步兵单位。这些步兵单位早期的反坦克武器也很简单,就是燃烧瓶和集束手榴弹,好点的还会装备反坦克手雷。

最先吃到反坦克手榴弹亏的是德军,得益于聚能破甲理论的帮助,苏军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反坦克手榴弹。小一点的型号就能够对德军的三号突击炮等轻装甲目标形成有效杀伤,而二战中苏军个头最大的RPG-43反坦克手榴弹,不仅使用了聚能战斗部,且战斗部TNT装药量达到了612克,很社会主义。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并不推崇单兵反坦克。因为要保证足够的准头,就要求投弹手要尽可能的靠近目标。此时无论是坦克本身的自卫火力还是苏军坦克的伴随步兵都会给投弹手造成重大威胁。

不过等到1943年,德军就矫情不起来了。此时苏军的装甲作战能力逐步回升,德军普通的步兵单位反装甲需求激增,而反坦克炮等反坦克技术兵器又没办法下放到基层作战单位。不得已之下,德军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反坦克手榴弹。

苏军坦克的装甲一般比较厚重,为了保证反坦克手榴弹有效的击穿率,聚能战斗部是肯定需要的了,而怎么拉开投弹手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就成为德国设计师重点考虑的事情。

德国设计师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给反坦克手榴弹装上尾翼,让手榴弹在投掷之后能够在空中进行“滑翔”,以此来增加投弹手的安全距离,这就是二战时德军装备的Panzerwurfmine反坦克手榴弹。

这款反坦克手榴弹主要由杀伤部、木柄和尾翼构成。未使用状态下的Panzerwurfmine和普通的木柄手榴弹很相似,四片尾翼通过手榴弹底部的保险帽固定在木柄上,根据其木柄长度和战斗部装药量的不同,可以分为K型和L型。其中K型重量为1公斤,破甲厚度为150毫米,L型的重量则进一步增加到1.36公斤,其中L型的产量达到了20.3万个。

和苏军的反坦克手榴弹稍有不同,为了在装药量较少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破甲效果,Panzerwurfmine战斗部采用的是黑索金和TNT混合装药,此外,早期型号的唯一采用的是皮革,但是随着后面产能逐渐吃紧,尾翼材料逐渐由昂贵的皮革改成了帆布。

其实Panzerwurfmine反坦克手榴弹的原理和红军早期使用的“马尾手雷”一样,通过增加手榴弹的稳定性来增强投掷距离和飞行中的稳定性。和苏军的反坦克手榴弹不同,德军的Panzerwurfmine反坦克手榴弹有效投掷距离可以达到30米,这对于一枚重量达到1公斤多级别的手榴弹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苏军和美军同样十分喜爱这款反坦克手榴弹,但是因为该弹的工艺复杂,因此同盟国一方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仿制,大多数使用的都是缴获而来的德国货。该弹在1943年才投入战场,总体时间已经有些偏晚,此时的德国已经难以挽回颓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1522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