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学的时候我就最喜欢上语文课,拿手的是背古文,令我头疼是阅读理解。
尤其是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要这样说: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据标准答案说,这是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于国民党统治下白色恐怖的愤懑。
当时的我是万万想不出这个答案,老师解释这个答案的合理性时,也颇费了一番周折。
甚至还有同学调侃这个问题,估计鲁迅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叠叹这两颗枣树。
这会不会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过度解读?
坏事就坏在“标准答案”的“标准”二字。
中国应试教育都要以标准二字作为试金石,可文学哪有什么标准答案,白色恐怖的愤懑的确是一个答案,但未必是唯一且标准的。
可考试哪管这么多,一空两分,答案唯一。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目的都在于让我们记住“结论”,至于论证是不是完整,这是无需讨论,甚至也是不可讨论的。
但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我们记住结论吗?
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的演讲中说过: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但我们的教育却是,扼杀你的独立思考。
2
我认识的一个男性新闻评论员,最近疯狂的在为章文性侵事件发声。
他的粉丝就很奇怪,问他:
你一个男的为什么这么拼命的为女人说话。
这个人就回答说:
在思考公义的时候,我就是一个人,跟是什么性别没有关系。“我的身份是什么,这样的安排对我有利,所以我要求社会这样运转”—这是一种非常丢人现眼的思路,未开化的思维。
我们大多数时的思考,其实都站在自身利益和观点的立场上。
我喜欢什么,什么就是对的;
只有对我有利的,我才支持;
与我有关的,我才关注;
这种人是非常狭隘的,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独立思考能力。
他的脑子里想什么,决定于他的屁股坐在哪里。
豆瓣鹅组里有个帖子就是吐槽“三观党”的。
3
评论里有一条说的很毒:
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需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摆脱自己的身份和角度,是需要克服立刻下判断的冲动,能够从一个更广泛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的。
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多元的,也是包容的。
4
信息爆炸时代也在慢慢扼制我们的独立思考。
每出现一个新闻,底下都有一堆的评论,各式各样的观点。
在我们思考之前,我们的头脑已经被别人的观点侵占。
问问自己,每天接触的那些信息和观点,你有认真思考过背后的逻辑吗?还是未经分析就照单全收?
叔本华曾经论述“为什么要独立思考”时说:
哪怕是再大的图书馆,如果它藏书丰富但却杂乱无章,其实际用处就反不如那些规模虽小却条理井然的图书馆。
接受了太多观点的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去独立表达对一个事情的看法,甚至对很多事情已经没有了看法。
你会经常用这样的话模糊带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都很有道理。
除此之外,我们这个时代很少留给你独立思考的时间。
我朋友抱怨说,感觉自己毕业之后变笨了,好像思想就没有在进度和发展了。
因为上了大学之后,她的所有时间都被填满了,并不是被思考,而是被娱乐。
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好不容易有一点个人空间,随手打开一个电视剧,刷一刷,一晚上都在跟着电视剧哭,跟着电视剧笑,跟着电视剧骂。
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环境和时间,你的情绪,你的头脑,都被各种娱乐产品和新闻操控了。
叔本华说过:
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
缺乏独立思考,到底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你会像一个奴隶一样,任何人都可以在你的头脑里做主。
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是有魅力的。
他为自己的思想做主,就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