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已然发生过的故事。我们对于自己短暂生命中的那些记忆,偶尔也会人为地将它美化、丑化,十几或几十年的记忆或许就有了偏差。某种意义上说,在特定的意识形态下,历史很难被真实客观地书写。但不同学者仍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历史现场,追寻背后的真实,才使得我们所了解和接触的历史更鲜活,更立体,也更接近于真相。
我喜欢明清史学者向敬之解读历史的视角和方式。他的《清史不忍细读》着眼于吸引大众眼球的最具戏剧化和转折性的事件,以通俗易懂、有趣有料的历史书写方式,从那些被讹传、误读、戏说的故事中,尽可能地还原大清风云三百年的历史。
清史里的那些热搜词
大数据时代,每一个关键词似乎都可以测算其热度,把传统的历史书写方式融入到互联网中,哪些历史人物、哪些历史事件才是人们普遍关注和好奇的关键词。女真第一美女?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雍正继位是否名正言顺?乾隆是不是康熙钦定的隔代继承人,又怎么冒出了汉人子的说法……
《清史不忍细读》从大众熟知的《太祖秘史》《康熙王朝》《延禧攻略》《如懿传》等热播剧中挖掘人们关注的清史事件和人物。向敬之从清史的热搜词入手,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实录、起居注、朱批、奏疏、档案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热搜词背后的真相一一呈现出来。
其实,我们并不过分执着于清朝历史中像多尔衮、孝庄、康熙、雍正甚至曾国藩这样的热搜词,只是作者恰恰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有趣的历史阅读方式。而这种有趣的历史阅读方式,又值得我们借鉴并运用到其它的生活学习中。
从错误里解剖出真实
经典影视剧《太祖秘史》以努尔哈赤与女真第一美女东哥的情爱纠葛贯穿始终。努尔哈赤为了东哥逼婚叶赫部,却一直求而不得。以至于后来剧中努尔哈赤发兵明王朝借口“七大恨”的核心缘由,被演绎为东哥另嫁他人。
剧中不仅努尔哈赤爱东哥爱得痴狂,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与东哥是青梅竹马,男人们都爱这位女真第一美女。但,向敬之在《清史不忍细读》里旗帜鲜明说:“努尔哈赤并不爱女真第一美女。”努尔哈赤甚至没有见过这个美人的东哥。她不过是部落争斗的交易品和祭品。
影视剧擅长演绎秘史,擅长发酵细说,擅长把所谓未向世人公开的内部秘密历史,虚构有趣或引人发笑的情节进行创作或讲述。抛开这些秘史和戏说,《清史不忍细读》中通过大量史料探索叶赫老女的一生。叶赫女一生被许了6次婚约,每次婚约都牵扯政治权谋,万历四十三年,33岁的叶赫女才嫁往蒙古,不到一年过世。“一个在血腥杀戮中生存的女人是无助的,无法主宰自己弱如飘絮的命运,无法躲过后世关于红颜祸水的指责,更无法享受后来电视剧凄美绝恋的虚构。”向敬之这样描绘了女真第一美女的命运。他努力解读背后的真实,让我们在读史观剧中发现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差距。
“细读”不“戏读”
作者解读的历史,善于针对历史深处的细节抽丝剥茧,分析历史背景展开故事性的叙述。历史研究,关键在于细节分析和叙述,却为很多学者所忽略。我们不一定需要对历史中发生过的事件、时间进行清晰地记忆和背诵,但怎么看待这些历史现场与背后的虚实真假,需要自己仔细甄别。
有趣地阅读历史,从吸引人的八卦中挖掘真实的历史故事,学会运用自己的思考去看待历史。《清史不忍细读》里体会到的阅读方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又何尝不是处处适用。向敬之对清朝历史文献有足够的存储才能融会贯通、通俗易懂地讲述,在辽东天命、定鼎中原、康雍迷局、乾嘉荣衰、帝国余晖五个章节,讲述了从努尔哈赤发兵明王朝到溥仪被迫退位结束清王朝统治,其间三百年的大清风云。
清初,努尔哈赤与亲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之间的博弈,是冷酷无情的,以至于晚年的努尔哈赤似乎有了悔意这也就影响了清朝后世,历代皇帝继位虽免不了血腥争斗,但大多对夺储失败者采取幽禁,对其亲族和子嗣并不赶尽杀绝,依旧论功行赏,偶有重用。皇太极重用舒尔哈齐的二子阿敏、六子济尔哈朗。后阿敏犯错,皇太极也只是将其幽禁,济尔哈朗在顺治继位后与多尔衮同为辅政王。康熙后期的九子夺嫡,雍正“捡漏”上位,对他的最大竞争对手“八贤王”允禩,起初依旧委以重任。权利欲望岂能止息愤恨,后引罪将其幽禁至死。
作者善于察觉这样的偶然因素导致帝国巨变的连锁反应。每一个时期都不是分隔开来的,总是能从那些细碎的偶然中找到前因后果。《清史不忍细读》从新颖的角度,展现那些给帝国带来巨变的连锁反应,这也是作者阅读大量文献,依托大量史实,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尽可能接近大众喜好的讲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也是我们阅读和学习历史该有的态度,细读而不戏读。
大清荣辱兴衰三百年
大清历史上不缺少贤明的皇帝,更不乏名相与名臣,然而兴衰荣辱有其必然的历史规律。 兴盛有时、衰败有时,不得让人唏嘘感慨!
在宏大的政治愿景面前,最具野心的政治家也不得不选择妥协。若代善、多尔衮执意争夺皇位,可能满族女真还未入主中原,便因内耗不断、分崩离析,也就谈不上后来的大清王朝了。代善、多尔衮、豪格,乃至晚清的奕䜣、曾国藩都是站在权力中枢的人,他们的人生中有那么几次机会离致高皇权无比接近。
代善放弃皇位候选,转而支持皇太极;多尔衮对皇权的野心不言而喻,但终其一生也选择尊崇顺治为皇帝;晚清四大中兴明臣之首曾国藩掌握了绝对的军事实力,他虽预感到清王朝面临灭顶之灾,但还是不想看到清朝的灭亡。在皇权博弈之中,帝位是最具权利的象征。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最强大的野心和最宏远的政治愿景向来是一个国家而不仅是一张龙椅。
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毕竟不能像电视剧里那样,好坏分明,忠奸易辨。人性难以说清,功与过,大概只是当事人在艰难的抉择中不断的取舍与选择。清末慈禧对奕劻委以重任,奕劻是怎么样的人?奕劻卖官攫财、胡乱理政,妥妥的草包权臣,因为袁世凯的三百万两银子劝说皇帝逊位。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人才好用而不好用,奴才不好用而好用”。对于想要把握实权的慈禧来说,奕劻却比有实干之才的奕䜣好用。
所谓盖棺定论,历史人物的功绩过往,终其一生才能勉强说清道明。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做尽坏事的反面角色,也没有至圣至贤的主角光环,更多的是人性。越处于权利中心,每一个偶然的抉择,影响可能就越大。
历史有其真实的存在,也融入了讲述、记录它的人的主观意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山头,记录的景致也会体现不同的样貌。我们所读到的历史,是历史的再阐述;我们所研究的文献,是最接近于真相的史料;我们还是得说历史、讲历史、看历史;因为当我们以史为鉴,去思考、去分享的时候,不管故事的真相,它便有了意义。
毫无疑问,向敬之的《清史不忍细读》是一本颇具看点也很有思想的清史读物,不乏学术兼容的色彩,又有许多妙趣横生的场景。如果我们认真去看,也许能很快发现“大清风云三百年,功过是非任谁评”而与众不同的识见和读法。
(文/王田甜)
《清史不忍细读》 作者:向敬之 华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本文经本书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简介:向敬之,独立书评人、明清史学者。曾任出版社、报社文史编辑十余年,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都市报》《上海证券报》《新民周刊》等发表书评、随笔,500余万字。著有文化评论集《现场与背后》、《敬之书话》三卷本及“向敬之读明清史”系列:《细说康熙》《清史不忍细读》《明史不忍细看》等。
编/袁立聪 审/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