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向前,文字向简,让中小学生识读繁体字会加重他们的学业负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43
导读

有人说汉字是一种象形字,繁体字保留了字体的来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字体含义的认识,延续了对古文字学甚至中化文化的传承,在书写上,还能体现出比较明显的造型美和结构美,而简化字,却没有了这些优势,不利于中…

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从殷商后期初步定型的甲骨文到现在已有六年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型字、字体的演变。不难发现,汉字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从繁到简。这是因为,汉字只是语言的一种记录符号,只要能明确表达、传递语言的含义,无论是笔画还是书写,自然是越简越好。历史上,过去不识字的人多、文盲多,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外,我以为,汉字书写的繁杂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重要因素。

现行简化字,执行的是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通过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11月经过重新修改完善,再次经国务院审定公布后,已为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这也就是说,现行简化字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确定简化字体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后确定的”,是科学简化的,并非一蹴而就的。

有人说汉字是一种象形字,繁体字保留了字体的来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字体含义的认识,延续了对古文字学甚至中化文化的传承,在书写上,还能体现出比较明显的造型美和结构美,而简化字,却没有了这些优势,不利于中化文化的传承,因此,建议在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甚至取消简化字,恢复繁体字。这种声音,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更是有委员提出了《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就此说繁体字识读当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甚至社会上恢复繁体字应用,理由却并不充分。

其一,这种说法,是对汉字本质理解不到位。汉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的工具,其本身的繁简和字型并不是文化——广义上的文化。

现在广泛应用的电脑,最早是DOS系统,完成一个操作需要一大串命令,要操作电脑非专业人员、专门学习才行,这令普通人望而生威;后来,Windows视窗系统的出现,才使得电脑成为大众化的工具。汉字也是这样,汉字笔画的繁多,识记和书写的困难,使得人们难于认识,难于书写,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文化的记载、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现行简化汉字,简洁、简单、易读、易记,极大地降低了汉字识记和运用的门槛,使得信息传递更加简便和迅速,应该说是符合文字演化规律的,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作为语言和文化的载体,汉字只是工具,并不是语言和文化本身。就像我们运送物资,是用土车、用汽车、用火车、亦或是用飞机、轮船都是可以的。而且,我想,如果现在将一批物资从南京运往北京,没有人再想着用小土车推着去。

其二,让中小学生识读繁体字,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已》中,就曾对“回字有四种写法”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迂腐文人孔乙已把自己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当成学问,当成骄傲,他不知道,对普通人来说,“茴香豆”就是“茴香豆”,知道一种写法就能“吃”,其他三种,都是多余的,知道得越多越没用……

当然,从汉字、文化、学术、书法等方面来说,繁体字确有研究的价值,但研究毕竟是少数人的事,就像京戏虽是“国粹”,但也不能全国人民人人都学唱京戏。当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如果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回”的一种写法还不行,还要再学习另外三种写法,那势必让现在负担沉重的孩子雪上加霜。诚然,学校可以将其设成选修课,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去选修,去研究,引导那些对繁体字有兴趣、爱好的同学去感受汉字的魅力,对汉字的历史、演变、作用、再进行合理简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还是有重大意义的,也是当提倡的。

12月6日,针对“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教育”一事,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时代向前,文字向简,汉字简化是历史的趋势,不可逆转;但人有心,树有根,现代汉字就是从过去繁体字一步步演变过来的,传承中华文化,不忘初心,当然也要对繁体字进行学习,做好研究!教育部的这个回复很给力,这也再次提醒那些“繁体字”爱好者、研究者,繁体字好,不能丢,但繁体字却不会再“流行”起来,做好自己的研究,但不要想着非得让世人都学会“回字的四种写法“!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