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安歌
一大早就被女儿气到吐血,她总能把所有预留的时间耗尽,最终在一片兵荒马乱中出门。
起床的时候,怎么都叫不醒,叫起来了也要坐着发呆;
穿衣洗漱需要不停地催促,否则她就拿着牙刷东摇西晃,永远莫名的拖延;
吃饭的时候,已经提醒过小心牛奶,可她总能一抬手就弄倒,桌子湿掉一片;
每天追在屁股后面,抢时间的感觉太糟糕了,不止一次,我烦躁地质问:
“你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听我说话?”
“你就不能按我说的做吗?”
可当我喊出口的那刻,我忽然意识到了一点不对,我到底在期望什么?
我希望她能够听话,举止得体,不要吵闹,安静地吃完早餐,乖巧的出门道别——扮演一个不属于孩子的角色。
给她贴上“不听话”的标签时,我被一个强大的动机驱使着:我希望自己能省点心。
是的,我在期待一个省心的,乖巧的,远超过她年龄表现的孩子。
原来,我们眼中的“不乖”,并不一定是孩子的错。
只是我们从来不曾真正看见孩子,还拼命想抹掉他们本应扮演的角色。
01孩子和我们,天然就是冲突的
我们和孩子的世界从来不同,我们的需求也并不一致。事实上,我们和孩子的需求完全相反。
我们喜欢整洁的环境,安静地休息,工作日井井有条,周末可以安心睡个懒觉。
可孩子呢,他们喜欢把地上弄的乱糟糟,总是大声尖叫,周末的早上一定会起的格外早。
我们和孩子的需求,天然就是冲突的。可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他们可以享受这些让人抓狂的处境。
看过一个视频,爸爸下班回家后,问妈妈这一天过的怎么样。
妈妈回想起一天的经历:
一大早被孩子吵醒,他们声称床下有怪兽;
两个宝宝一起玩,没几分钟总会有人哭起来;
带着两个孩子采购日用品,他们调皮地推倒货品,让妈妈手忙脚乱;
精心准备好的蛋糕,孩子反手就摔在了地上。
妈妈颓然地闭上眼睛,这一切都太糟糕了,没有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可在孩子的眼里,所有的糟糕,却有着不同的模样。
姐妹俩的玩耍很有趣,在超市坐购物车很开心,那个摔烂的蛋糕,是最棒的食物大战游戏。
当孩子看起来不乖,制造出很多的麻烦时,孩子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看不到那个有趣的世界。
因为这种差异,接纳这样的“不省心”,也许会让我们很累,但这才是他们最纯真的本性。
当我们扣上一顶“不乖”的帽子,远离孩子的世界,否认孩子的需求,孩子也许很听话,但他也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
孩子不是缩小的成人模型,他们充满童真,顽皮又有趣。
我们眼中,他们像一只催不动的蜗牛,可在孩子眼中,我们才是那个急匆匆的怪人。
如果看不到这些差异,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我们也会难以容忍,甚至责怪孩子为何总要作对。
接纳孩子的需求差异,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最生动的模样。
02被看见的孩子,才会关注他人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发现和孩子的沟通似乎是无效的,一不小心,双方就会僵持不下。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要和孩子争个胜负,才忘记了我们和孩子的需求原本就是错位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孩子才愿意信任和倾听我们。孩子只有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他才会有力量关注别人的感受。
电影《布拉姆的异想世界》中,男孩布拉姆是典型的“熊孩子”,他上课开小差,课桌下的腿抖个不停,被罚面壁思过也毫不悔改。
课后大家玩球,布拉姆把球踢到老师头上,为了逃避批评爬到树上,哼着小调。
体育课时,同学排队跳鞍马,布拉姆迫不及待地冲上去,却把老师的短裤扯掉了…
更糟糕的是,布拉姆又一次爬到教室后面的书架上,老师为了让他下来,被砸伤了腿…
而始作俑者的布拉姆,却并不想向老师道歉,他不明白到底哪里出了错。
好在,新来的代课老师看到了布拉姆的不同,他没有对抗,而是满足布拉姆的需求。
他观察到布拉姆好动,上课前先让大家在教室活动身体。他陪着布拉姆一起跳绳,允许布拉姆坐不住时出去透气。
走进布拉姆的世界,才发现有多奇妙:他开小差,因为看到百叶窗上舞动的灰尘;他晃动腿,认为脚生来就是要动。
被理解和关注的布拉姆,开始懂得对别人说抱歉,也开始察觉自己对他人带来的伤害。
我们希望孩子是有规矩可循的,可孩子却希望自己是无拘无束的。
如果觉得孩子“难管”“不听话”,不妨站到孩子的视角上,观察他眼里的世界。当我们走进孩子,靠近他的心,我们说的话,孩子才愿意听。
03面对冲突,合作才是双赢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需求,会给予孩子信任和力量感。但,这不代表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需求,完全满足孩子。
特别是当孩子逐渐长大,孩子需要懂得,我们彼此的需求同时存在。当需求发生冲突时,我们不妨这样做:
- 接纳孩子的感受,界定彼此的需求
弄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关键的第一步。
比如,一个吵闹不愿意上学的孩子,也许是没有勇气面对昨天老师的批评,也许是想要妈妈更多的陪伴。
了解孩子的需求,再表达我们的感受,界定好问题,才能得到孩子的共识。
- 和孩子找出共同的解决方案
当然,我们也可以稍微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
商讨的过程,会教会孩子如何平衡自己的需求,他们也会懂得关注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 确定合适的方案并执行
没有哪个解决方案会一劳永逸,试着找到那个让彼此更舒服的方式。
冲突来临时,我们不是要立刻找到一个完美方案,更重要的是,我们和孩子将积极面对差异的存在。
有时候,让冲突更激烈的,并不是需求不同,而是我们默认孩子不懂,只能暗自隐忍的情绪。
面对冲突,克制滋生的情绪,坦诚告诉孩子,我懂你的感受,但是我也有我的需求。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懂得理解和包容。
最初的沟通过程,也许不会那么愉快。对一个孩子而言,控制需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在这样的冲突里,我们会和孩子更亲密,因为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战争。
多一点耐心,教给孩子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