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最多的边境集市_每季只能呆20天,用普通话与人打交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27
导读

商贩们大部分来自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国边境的牧民商贩,每到集市开通前,商贩们便会把一整个季节收集的物资,用大货车运到口岸边上,然后租用一个20天的摊位,就可以在此销售自己的特产。近几年随着额济纳旗胡杨…

与多年前的策克口岸相比,这座位于戈壁荒漠上的边境口岸已热闹了许多。崭新宽阔的马路,威武雄壮的国境大楼,人来人往的游客身影,都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荒芜的一片戈壁。

策克边境口岸正式开通之后,中蒙两国的贸易便多了一个新的窗口。十几年后,在口岸逐渐形成了一座贸易集市,这座带有异域风情的集市,虽然在今天看来还是有些简陋,但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特色”之一。

集市贸易每个季节(3月、6月、9月、12月)各开通一次,每次允许20天时间交易,全年下来也不过是80天时间。时间看起来并不多,但也比较符合游牧民族们的产能。

商贩们大部分来自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国边境的牧民商贩,每到集市开通前,商贩们便会把一整个季节收集的物资,用大货车运到口岸边上,然后租用一个20天的摊位,就可以在此销售自己的特产。

来自蒙古国的商贩多以皮革、毛皮、肉质特产为主,中国商贩的货品多以蒙古人所需的生活物品为主。不过近几年随着额济纳旗胡杨林走红,口岸上的游客身影与日俱增,也让集市上的旅游纪念品多了一些。

集市的商贸让越来越多的商人受益,近些年来除了蒙古国外,与我国接壤的其他国家商贩们也陆续赶来。如今走进集市,摊位上的货品琳琅满目,散发着多个国家的异域风情,现场也犹如一个小型文化品会展。

这里也是你看到在中国外国人最多的一条集市,蒙古人、俄罗斯人、哈萨克斯等多国商人都涌入到边境口岸上。而为了能够与中国人打交道,许多商人都会懂一些普通话,基本的交流都是没问题的。

集市主要是中蒙两国的商人采购、直销为主,现场也类似展会形式一样,如果各自满意,留下联系方式就能够完成进一步的买卖。集市的功能作用,也更多体现在整合双方资源,提供潜在的边境大型贸易。

对于额济纳旗的牧民而言,集市是人们摆脱贫困,改善生活的希望。作为内蒙古最西端的地区,额济纳旗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自古以来就十分偏僻,牧民们好不容易有所产出,也无法实现商业化。但现在,边境口岸的集市带来了可能,许多牧民抓住了机遇,大大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而随着胡杨林、边境旅游特色的走红,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额济纳旗。现在,口岸上的这座小型集市,也成为了游客们不足国门,便能够“淘宝”到中亚、北亚地区的特产。

由于部分商品不收关税,所以货品直销的价格并不贵,像类似名贵的皮革、毛皮都要远远低于市面上的价格。当然这些都是初级产品,需要买回后二次加工才能使用。至于是不是真品,就要考验游客的眼力劲了。

摄影:星梦(武汉)|来源:去驴行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