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容量160发的机枪,重达15公斤,一战士兵扛着冲锋,体力实在太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36
导读

一战时期,因为科技水平的限制,各国的自动武器还十分贫乏,基本只有重机枪能够实现快速射击,但重机枪太重了,只适合当作固定武器使用,冲锋战、堑壕战都不合适,于是各国又开始针对重机枪进行减重、缩小,研发出了单…

一战时期,因为科技水平的限制,各国的自动武器还十分贫乏,基本只有重机枪能够实现快速射击,但重机枪太重了,只适合当作固定武器使用,冲锋战、堑壕战都不合适,于是各国又开始针对重机枪进行减重、缩小,研发出了单兵式自动武器——通用机枪。

德国是最早研究出通用机枪的国家,他们以MG08马克沁重机枪为基础,改良出MG08/15通用机枪,空重16公斤,弹容量100或200发。

当然,当时研究单兵式自动武器的并非只有德国,比如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也在研究,而且已经有了一定成果。

Standschütze Hellriegel M1915,简称M1915,定位水冷型通用机枪,由于发射的是奥匈帝国自产的9×23mm斯太尔手枪弹,所以从如今的角度来看,它也可以算作是重型冲锋枪。

M1915的原理和M08/15类似,都是从重机枪改造而来,所以保留了大容量的弹鼓和水冷套筒。

在改造的过程中,设计师已经减少了冷却水容量,降低了装甲厚度,还拆除了笨重的两脚架等配件,但M1915的空重依然达到了15公斤,对机枪手的体力是极大考验。

M1915共有两种供弹具,一是20发弹匣,供机枪手在冲锋时使用;二是160发弹鼓,不过M1915的枪身并没有固定弹鼓的地方,士兵必须先用半圆形支架将弹鼓固定在地面上,然后将弹链插入供弹口,所以只能当作固定武器使用。

在《战地1》中,M1915的160发弹匣直接挂在机枪上,这其实是错误的。

最高射速650发/分钟,20发弹匣明显太少了,而160发弹鼓又不能携带冲锋,所以M1915的正确用法应该是先用20发弹匣冲锋,等逼近敌方堑壕时,机枪手就地寻找掩护,利用弹药手携带的两脚架架设一个临时阵地,然后换装160发弹鼓,为战友提供火力支援。

目前能够找到的与M1915相关的照片只有三张,因此推断当年奥匈帝国也只是研发到原型枪阶段。

一战后期,德国已经研究出了MP18冲锋枪,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比重机枪改造的小巧轻便太多,加之后来奥匈帝国解体,项目失去资金支持,M1915自然也就失去了市场,连量产都没能实现。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