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弥留之际,向儿子提了一个要求,李世民为何不肯照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63
导读

李渊弥留之际,给李世民提了一个要求:“二郎啊,你照着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样式,给为父修建一座陵墓就可以了。虞世南善解人意,给李世民写了一封奏表:“汉天子即位即营山陵,远者五十余年;今以数月之间为数十年之功,恐于人…

《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去泡温泉,路过秦始皇的陵墓。李渊见到秦始皇的陵墓规模宏大,就问宰相封德彝曰:“古代的帝王,征发大量的民夫,耗费国库的钱财,修建奢侈的陵墓,这样做有益处吗?(古者帝王,竭生灵之力,殚府库之财,营起山陵,此复何益?)”

封德彝马上对答,阐述了厚葬风气的形成与害处。封德彝首先分析厚葬之风的形成的原因是:“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自秦、汉帝王盛为厚葬,故百官众庶竞相遵仿。”

古代的时候,皇帝喜欢厚葬,大臣百姓纷纷效仿。许多贫苦人家,为了厚葬父母,甚至到了卖身葬父的地步。就算是没有到卖身葬父的地步,也有许多人因为葬父致贫。古代以孝治国,父母的葬礼太寒酸,就是不孝。古人为了争一顶孝子的帽子,不得不厚葬父母。

封德彝接着说:“凡是古冢丘封,悉多藏珍宝,咸见开发。若死而无知,厚葬深为虚费。若魂而有识,被发岂不痛哉!”

李渊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把封宰相的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臣看见古代的陵墓,因为陪葬品值钱,所以大部分被盗贼开发了。如果泉下无知,再多的陪葬品也是浪费钱。如果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坟墓被盗,难道不会痛吗?”

李渊觉得封宰相言之有理,就对重臣们说:“从今以后,从朕做起,带头实行薄葬。列位大臣也要身体力行,自上而下倡导薄葬之风。(从今之后,宜自上导下,悉为薄葬。)”

古代的皇帝,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修建陵墓。汉武帝年纪轻轻就开始征发民夫修建茂陵,李世民也是年纪轻轻就开始征发民夫修建昭陵。李世民的昭陵占地30万亩,修建了十几年,才建成了如此宏大的陵墓。

李渊称帝的时候,已经是50多岁。古人寿命低,50多岁修建陵墓,已经算晚了。李渊立志薄葬,打算死后随随便便修个陵墓下葬,所以没有大规模修建帝陵。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史称玄武门之变。李渊被迫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并且把大权交给李世民。

两个月之后,李渊下诏禅位给太子。李世民非常在意人们对他的看法,非要跟父皇玩一把“三让,诏不许,后受之。”

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对老爹太上皇的态度非常好玩。李渊要钱,李世民就给很多很多钱。李渊要美女,李世民就给很多很漂亮的美女。除了权力之外,李世民尽一切可能,满足李渊物质上的要求。

李世民这么做,就是怕有人说他“不孝”。李渊也知进退,除了不向李世民要权力之外,什么都向李世民伸手要。李渊整天流连于美酒美女之中,日子倒也悠哉游哉。

李渊活了七十岁,于贞观九年驾崩。李渊弥留之际,给李世民提了一个要求:“二郎啊,你照着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样式,给为父修建一座陵墓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浪费钱财厚葬为父,为父不喜欢那一套啊。(山陵依汉长陵故事,勿存隆厚)”

老爹发话了,李世民只能满口答应。李世民虽然答应薄葬父皇,但是不敢照办。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处处小心翼翼,生怕有人说他对父皇不孝。如果李世民按照父皇的遗愿,真的薄葬李渊。天下臣民就会说:“陛下逼太上皇逊位,活着的时候,就不好好孝敬父皇。如今太上皇驾崩,陛下又舍不得厚葬父亲,真的是不孝子啊。”

李世民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在以孝治国的古代,一顶不孝的帽子,就能把李世民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实的情况,迫使李世民不敢薄葬李渊。李世民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只能下诏厚葬李渊。

问题的关键是,李渊不像其他的皇帝,生前就建好了陵墓。李渊驾崩了,李世民才开始修建李渊的献陵。

李渊驾崩于贞观九年五月初十,下葬于贞观九年十月二十七。李渊从死到葬,只有不到半年时间。半年时间,要建成一座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帝陵,实在是难为李世民了。

李世民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诏征发一切能征发的民夫,加班加点修建献陵。李世民虽然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献陵的工程,依然是“期限既促,功不能及”。

房玄龄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记载,李世民对献陵无法及时完工的情况,感到压力山大。虞世南善解人意,给李世民写了一封奏表:“汉天子即位即营山陵,远者五十余年;今以数月之间为数十年之功,恐于人力有所不逮。”

李世民赶紧召集宰相们开会,房玄龄等人建议,按照汉光武刘秀的原陵规格,修建太上皇的献陵。汉高祖的长陵封土高九丈,刘秀的原陵封土高六丈。按照原陵修建的规格修建,献陵的工程量就减少了三分之一。

李世民采纳了房玄龄和虞世南的建议,按照原陵的规格,加班加点完成了献陵的建设工程。李渊的献陵看起来显得很寒酸,李世民怕臣民们说他不孝,一而再,再而三强调,是虞世南和房玄龄出的主意,献陵才修得这么寒酸。

李渊想薄葬,李世民却不肯照办。人言可畏,由此可见一斑。古往今来的丧事大操大办,缘由皆是如此。如今也有不少人,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孝敬。父母去了,却靡费甚多举丧。此等陋习,当改之矣。

本文史料来源:《资治通鉴》《新旧两唐书》

本文由王福星原创。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维权公司签约,委托维权公司代理维权。未经授权转载者,维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权。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