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为了孩子,我“精致穷”有错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4
导读

教师妈妈,觉得给孩子买8000英镑以下的东西都OK; 每一双都在100英镑左右,关键是不少鞋子买回家后女儿穿都没穿过。 片中讲述了四组家庭,无一例外,在采访孩子时,没有一个孩子表达过对父母的…

前段时间大概是因为国内外步调一致地搞疯狂促销,于公于私常爸都浏览了太多购物网站,所以聪明的搜索引擎竟然给我推送了一部英国的纪录片,叫《Are these kids spoilt?(12岁的购物狂)》,讲述的就是几个家庭给孩子买买买的故事。

有些心虚地点开了这部片,发现这次大数据分明是跟我开了个玩笑,因为片中的父母们明显都太夸张了呀:

给12岁女孩,买价值3000英镑的香奈儿包包;

教师妈妈,觉得给孩子买8000英镑以下的东西都OK;

自己起早贪黑打三份工,也要给孩子买名牌鞋;

……

养娃的确花钱,但像这样舍命花钱的父母,打着灯笼都难找吧?!所以一开始,我觉得这就是极端个例,但转念一想,这样的新闻,我们看的还少吗:

连房租都凑不出来的夫妻俩,愣是从牙缝里挤出5000元给女儿买苹果手机;

父母皆是残疾人,一盲一哑,收入微薄却允许儿子把可乐当水,上下学打车;

生活在四线小城市,每月工资2000多,孩子的衣服却能动辄一件上千

……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虽然花费的金额不尽相同,但“疯狂程度”和纪录片里一样的父母,其实在咱们身边一点儿也不少。

前段时间某综艺节目有个辩题叫《精致穷,有错吗?》,套用在育儿上,常爸也想问一句:

为了孩子,精致穷有错吗?

先讲讲片中几个家庭的故事吧,也许他们的做法能给我们对金钱的态度和养育方式带来一些思考。

为了孩子精致穷,可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第一个家庭,经济上属于中产偏上,就是比普通人有钱,但又比不上富豪。他们家有三个孩子,从孩子出生起,每个孩子穿的衣服都是找专人设计的。

与蹭蹭上涨的费用相比,妈妈更关心的是孩子是否能每天都美美哒。

11岁小女儿每周的零花钱,轻轻松松高达150英镑,提起各种名牌如数家珍。

看着孩子们手里每件东西的标价——行走的“碎钞机”啊,没有最狠,只有更狠!

可是,在一片祥和之下,父母头上却还始终顶着一座山——房贷。是的,他们的房子还没还完贷款,每个月都要按时缴纳贷款。

但让人汗颜的是,即便经济并不宽裕,爱女之心爆棚的夫妻俩还是咬咬牙答应了女儿的一个请求:养一匹小马。

结果光装备又花了1000多英镑,这还不算每年在养马上的花销。

虽说孩子让他们的经济压力山大,但当节目组问他们是否担心破产问题,爸爸妈妈还是一脸宠溺地坚持:“担心破产,但孩子开心最重要。”

另外一个家庭,有个12岁的独生女儿,目测就是“蜈蚣精”本精了——她最喜欢的就是买鞋子,家里摆的琳琅满目,就跟鞋店一样。

每一双都在100英镑左右,关键是不少鞋子买回家后女儿穿都没穿过。

与上面那个能同意孩子买奢侈品玩具甚至养马的要求相比,这个女孩的花销应该已经算小了。俗话说“有钱难买我愿意”,但问题是,她生活在一个收入微薄的单亲家庭。

因为是单亲家庭,女孩妈妈必须要很努力才能负担起女儿的开销。在节目拍摄时,妈妈正身兼三份工。

保洁员,

家政钟点工,

清洁工。

每一份工作,看起来都很辛苦。可一天工作下来的薪水,都比不上一天给女儿的花销。

影片里,两个妈妈都素面朝天甚至有些不修边幅,可自己孩子却理所应当地名牌加身。如果没有孩子,就算工作再辛苦,她们至少有份稳定的收入,不用担心破产和失业的风险,自己也能活得安逸和体面吧?!

然而,这种牺牲却没有被孩子看见。

没有与之匹配的心智,精致穷就是两败俱伤

片中讲述了四组家庭,无一例外,在采访孩子时,没有一个孩子表达过对父母的感恩,包括那个母亲打三份工却还挥霍无度的女孩:

“她愿意付钱,我不觉得愧疚。”

而父母想要通过好东西,激发孩子更加努力、健全人格的目标,似乎也难以达到了。

信誓旦旦说要去打工,挣钱给妈妈送礼物的女孩,在出发的前一刻请求妈妈:

“妈妈,你能开车带我送报纸吗?”

她害怕天黑,讨厌下雨。最终,妈妈开着车带女儿送完了报纸。与其说是女儿打工,倒不如说是妈妈被迫又兼了一份职。

让父母冒着破产风险也要养马的女孩,早已把父母掌控在手心里。每次想要什么,就去撒娇、用头发蹭爸爸、说各种甜言蜜语……

事实证明,这招的确百试不爽。

当父母觉得是自己才是家长,才是亲子关系中的主导者时,殊不知这一切不过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自己早已沦为孩子的提线木偶。

也许你觉得上面的例子太过极端,但这样的心理我们又何尝没有:

自己没享受的,要让孩子享受到;

自己享受过的,要让孩子享受更好的;

没有时间陪孩子,亏欠他太多,只能多给孩子买点东西;

别人有好的,我们要有更好的,不能让孩子受到半点委屈。

看到了吧,父母之所以心甘情愿,除了爱子的本能,更多的可能更像是一种补偿心理在作祟啊!

我们希望孩子能提前体验吃穿不愁的日子,仿佛这样他们就会更努力,未来也会一片光明;我们希望孩子缺失的精神陪伴,可以被一种叫做“物质”的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方式填满;我们也希望孩子在尝尽生活甜头后,能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并体谅父母的不易。

可是,如果我们真这么做了,拥有最好东西的他们,就一定能建立起与之匹配的心智,以及独立健全的人格吗?

更可怕的是,如果这一味的“奉献”超出了实际的家庭条件,为了孩子的精致让整个家庭变得更穷,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哪怕是最不求回报的父母,只是单纯希望“孩子能更幸福一些”,对不起,结果也会大概率让你失望。

幸福来自于经验,而非物质

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数十年来的研究,给出的结论是:

“幸福就是源自经验,而非物质。”

他的解释是:“幸福的敌人之一就是适应。买东西可以让我们产生兴奋,有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当我们适应了它们的存在,习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财产时,幸福也就消失了。”

也就是说,购物带给我们的最大幸福很可能就在下单的那一刻,给孩子的最大幸福就在收到的那一刻,这种幸福不仅仅短暂且极易消逝。

只有体验和经验,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久的幸福。这点其实很好理解。美国有不少人都觉得,与拆圣诞礼物相比,和家里人欢度节日的记忆更让人觉得幸福。

这也验证了康奈尔大学研究发现:“人们享受经验而不是物质馈赠时,人们会更加感恩,甚至更加慷慨。”

所以,与其把钱大把大把地花在玩具、衣服上,不如想办法给孩子多创造些体验,多一些真正亲子的陪伴。

比如带孩子公园玩耍,和孩子一起做晚餐,陪孩子读书,一起做手工等。

催不毁的精致,不会致穷

不难发现,其实这些美好但有意义的体验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

“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免费的。”在亲子教育上,这句话尤为适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爱和陪伴最昂贵,但却也是最便宜的。

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而有的人可能寻觅一生也到不了罗马。很残酷,但也很现实。人活于世,第一就是要承认现实,第二就是要量力而行。

我从不认为“承认穷”是一件坏事,承认穷,就意味着我们具备了风险意识。越早体验到穷,就越早建立应对未来的紧张感,也就越愿意为未来储备资源,抵抗年老的风险。

毕竟,年轻的时候穷还有盼头,年老的时候再穷,就真的只剩绝望了。所以,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我们,没法选择“简单”模式一生顺遂的我们,小心一点儿、谨慎一点儿应对这个世界,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况且,即便出生富贵,这一生也不可能不经历人生的坎坷。就像最近被热议的那位,也可能面临被限制消费、被起诉的尴尬,体味一下平凡的人生。

所以,与其心心念念用金钱堆砌的精致,不如想办法给孩子多造些催不毁的精致。

因为和榜样真实的距离,应该是做了什么,而不是穿什么、用什么。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注意他们的强大的自律、自控,努力学习和拼搏,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内核。

量力而行,就是育儿最好的平衡。为了孩子,适当精致可以,但致穷就没有必要了。

还是那句话: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你认为“为了孩子精致穷,有错吗?”自从开启养娃模式后,你家最大的开销都花在哪里了?欢迎留言分享。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