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这位兄弟,麻烦你读书认真一点。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送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这是薛家进京的原因之一。注意,只是“之一”。我们先来看这“之一”。
进京是为了备选,但备选的并不一定是“妃嫔”,也有“公主郡主主学陪侍”,也就是类似于太子伴读的职位。从元春入宫是因为“贤孝才德”,可以看出,当时的朝廷、皇室,是比较重视妇女的才学的,并不是一味的“女子无才便是德”。
根据这个条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的宝钗,是符合条件的。所以她有意进京待选。问题是你想待选,人家皇帝也要选,可人家要求是“送名达部”,是报名,没有面试的要求啊。
就好像北京招公务员,要求网上报名,你马上跑到现场去了,有人接待你吗?你说,你要在现场等着,但是过了几天,条件出来了,必须有北京户口,你等得着吗?
所谓“进京待选”,本来就是一场鸡同鸭讲、牛头马嘴的误会。这误会又不是那误会,不是薛家上下都看不懂国家政策,而是薛蟠的故意误导。
古代政策,不会像今天一样挂在网上,也不可能登在报纸上、谁想看谁就买一份。除了官府中人,一般人只能是口耳相传。薛蟠听说了消息,稍做改动传达给母亲和妹妹,把“送名达部”的报名要求,改成面试要求,是完全有可能的。
薛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也可能是他的理解能力不够,更可能是有意为之。因为进京的另外三个原因,一是“望亲”,一是“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一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条,想“游览”“风光”,这也符合薛蟠的性格。
妹妹想待选,母亲想望亲,薛蟠想游览,于是再略加夸张地把报名改为面试,才有了这阖家进京的大举动。
望亲没问题,游览也很容易,但是待选,就很麻烦了。毕竟,这是皇帝、是朝廷决定的事,不可能因为一个贵族女子的进京,就做出政策的改变,哪怕只是改变细节吧?
是你理解或传达政策有问题,不是政策有问题。人家并没有选妃面试的安排,你贸然进京,怎么可能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