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是以大唐的正式灭亡拉开序幕的,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五代由此开始,随后朱温与晋王李克用展开了殊死拼杀争夺,直至李克用病死,儿子李存勖继位晋王,梁晋争霸进入新时期,在这期间,朱温北结契丹,南攻晋军,不断尝试两面夹击的策略,试图让腹背受敌的晋军尽快灭亡,也曾经围困晋军老巢太原,但都功亏一篑,屡屡让晋军脱险。
朱温是黄巢起义军出身,身经百战,也深刻地知道军队的重要性,所以苦苦积攒了一只战斗力十分强大的军队,龙骧、神威、神捷等禁军是朱温的老底子,很快朱温就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后梁的实力空前强大,放眼海内后梁一家独大,且又结交契丹,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纵横驰骋,北方太原一隅的晋军又何足道哉?
晋军以老巢太原为中心,盘踞河北一隅,北方有契丹虎视眈眈,南方与后梁反复苦战,形势危急的时刻可谓多矣!但是晋军誓死拼杀之心不改,唯一的出路就是血战!北方对契丹血战拼杀,南方对后梁血战拼杀,李存勖在纵横疆场之外,又长袖善舞,先后结交了王镕、王处直等节度使,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关键是李存勖一直奉大唐正朔,沿用大唐年号收拢人心,在政治上这样的目的达到了。
后梁是篡唐而立,晋军却是大唐的忠实拥趸,这就是摆在天下人面前的一大关口,选择后梁还是晋军,成为北方广大汉族人的重要抉择,毫无疑问,李存勖奉大唐正朔的做法,赢得了广大汉族人心,也为自己的不断壮大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北方广大汉族地区,基本上是倒向李存勖的,后梁利用军事上的优势不断进攻,但在收拢人心上却事倍而功半,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反而让晋军不断滚动壮大起来。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戏剧性且非常危险的局面,忠实地奉大唐正朔的晋军,独处在太原一隅,北方要不断防御契丹的入侵,南方要不断与后梁血战苦战,东西两个方向上暂时没有强敌,但是地方节度使也是摇摆不定,时友时敌,也存在风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看好晋军前景的确实不多,晋军几度岌岌可危,这还包括李克用北遁匈奴度日的时光,晋军确实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不过这也为晋军赢得了广大汉族人心,一方面北方契丹是异族入侵,很容易激起广大汉人反抗,另一方面南方后梁是篡唐,朱温凶暴残忍,也很容易激起一些汉人的反抗,而李存勖就利用这些机会,不断地收拢人心,不断地巩固大唐的正朔,逐渐为自己积攒起了广大汉族人心的拥护,也逐渐地团结了一批地方节度使,使得晋军的战略余地不断拓展,战略前景也逐渐改善,终于在与后梁的苦战血战中逐渐掌握了主动权。
李存勖用计三败梁将刘鄩之后,逐渐地夺占了黄河以北的多数战略重地,梁晋争霸的形势出现了逆转,后梁已经失去军事优势,即便利用北方契丹夹击晋军,也被晋军击溃契丹,晋军终于获得了战略主动权,从此对后梁的作战转为全面进攻,除了在山东的纠缠争夺,晋军很快发现后梁都城空虚,李嗣源极力主张长途奔袭后梁都城,李存勖采用了这一奇计,于是晋军经过长途奔袭之后,攻破后梁首都,梁末帝朱友贞自杀,后梁正式灭亡。
回顾梁晋争霸来看,晋军血战死战是第一立身之本,不胜便死的血战之志,是维系晋军的强大法宝,也是晋军最终取得天下的第一依托,没有不胜便死的血战之志,晋军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在后梁与契丹的南北夹击之下也很难有回旋的余地,但是晋军挺过来了,在几十年的血战苦战之中挺到了最后,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其次,就是晋军始终奉大唐正朔,作为政治上最鲜明的立身基础,不断地团结北方广大汉族人心,不断地分化瓦解后梁阵营,也作为抵御北方契丹入侵的政治法宝,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李存勖登基称帝,国号仍然用唐,只不过这是后唐,但是沿袭继承大唐一脉的政治目的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