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忌讳的,是太有身份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22
导读

他们丝毫不顾及别人的心情和面子,还以为给人上了一课,得意不已。 殊不知,在公共场合给人难堪,是最没有教养的行为。 原来,在铁打的现实面前,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人的所谓多重身份,都是纸糊的…

文 | 韩九叔 · 主播 | 杨枪枪

来源: 国学文刊(ID: guoxuewenakn)

诸葛亮曾说,“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心,勿持功而失信。”

自恃身份,脸上写满优越感的人,非但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还会处处树敌。

如哲人所说:

“如果你要得到的是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

如果你要得到的是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如果你要得到的是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

如果你要得到的是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做人最大的教养,是没有身份感,不以势压人,才会得到他人的敬重。

别让优越感,毁了你的教养

仓央嘉措说:

“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

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

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殊不知,真正的尊重,与教养相关,从不对上以卑微,对下目中无人。

可总有一些人,自我感觉膨胀,以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别人通通要为自己让道。

去餐厅吃饭,就对服务员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搭车时,就对司机显露优越感。

看到身边人的失误,则要自命不凡地指出错误,只为了刷存在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他们丝毫不顾及别人的心情和面子,还以为给人上了一课,得意不已。

殊不知,在公共场合给人难堪,是最没有教养的行为。

二战时期,有一张照片广为流传,记录的正是英国国王到伦敦的贫民窟视察的状况。

只见他站在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前,礼貌地对里面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

原来,真正有教养的人,早就忘了自己的“身份”,放下了自己的优越感。

我们都是芸芸众生的一员,虽然有贫富之差,但没有贵贱之别。

你对待他人的态度里,藏着你的教养。

迷恋身份感,是一种无知

刘慈欣曾说,“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可笑的是,仗着身份感行走社会的人,往往缺少真材实料。

他们需要身份感,给自己装点“门面”;无形中,这也暴露了他们的外强中干,底气不足。

真正有本事的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对待任何人都不会托大。

学者梁衡曾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恃才傲物的大学教授,有样学样写了个书稿寄往出版社,偏偏等了几个月还没回音,只好主动去催。

他很自信自己的“水平”,因为自己光是头衔,就占据了大半页纸。

出版社编辑也没有为难,费心抄下大学教授的20多个头衔,正文却只有八个字:

水平不够,恕不能用。

一个恃才傲物的大学教授,有样学样写了个书稿寄往出版社,偏偏等了几个月还没回音,只好主动去催。

他很自信自己的“水平”,因为自己光是头衔,就占据了大半页纸。

出版社编辑也没有为难,费心抄下大学教授的20多个头衔,正文却只有八个字:

水平不够,恕不能用。

原来,在铁打的现实面前,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人的所谓多重身份,都是纸糊的老虎,起不到半点作用。

俗话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只有装不满的瓶子,走起路来才会晃里晃荡;直到装满后,才会变得四平八稳。

有真知灼见的人,从不迷恋身份感,不必显摆自己的依仗,换取所谓的认同感。

真正的高贵,是骨子里的谦卑

《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骨子里有一份谦卑的人,最是踏踏实实,最能以德服人,以能力服人。

在私底下,他们不会自恃过往取得的成绩,以不卑不亢的姿态示人。

如果来往尚浅,你不会意识到他们的独特;能看到的,只有干净的外表,平和的态度,仿佛他们也没意识到自己很“了不起”。

国学大师章太炎给后人的遗训说:

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以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

他的孙子是一位民办教师,每天一身蓝布中山装,教书育人没有一丝懈怠。

陈丹青和这位教师做了几十年邻居,才知道他的“显赫”身份。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人。有些人举止平凡,却成就非凡;有些人言行高调,却浅陋无知。

虽说谦卑并不能直接成就一个人,但却能促进一个人的修为,不轻易知足。

他们从不看轻别人,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不奢求完美,因为追求极致的路上永无穷尽。

人总是习惯通过炫耀,掩盖自身的不足,身份感亦然。

太过注重自己“身份”的人,往往局限于特定的角色中,不懂灵活做事,创造机会。

纵然英雄也有迟暮的一天,我们实在不必把自己看得太重。

真正优秀的人,是内敛的,有自知之明,因而能走得更远。

搜索“九型人格”离线免费听

-图片来源-

-作者-

韩九叔,首发于国学文刊(ID:guoxuewenkan),让文化走进生活,让国学温暖你心。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杨枪枪,十点读书签约主播,媒体人。每晚9点和你说晚安,用声音治愈每一个孤独患者。公众号:小杨说事儿(ID:xiaoyangshuoshier)新浪微博@杨晨太沉。

10天陪你读完《巴黎圣母院》

世界十大爱情故事,浪漫主义文学巅峰

☟下载十点读书App,与1420万人一起打卡共读!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