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土地充满渴望,苏联解体时为何不趁机兼并?实情说来无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52
导读

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人也形成了对土地的强烈渴望,他们坚信“俄罗斯没有一寸多余的土地。”说起来,如果这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想必俄罗斯也不会轻易放弃,然而因为俄罗斯自身的困厄和政客的野心,这…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汉学家、蒙古学家欧文·拉铁摩尔曾提出一个名为“边缘蛮族”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世界征服者”式的蛮族,往往都是在鼎盛文明的边缘出现的,借用文明区域的成果而发展壮大。比如匈奴,早在西周时就已出现,数百年时间里一直都处于松散的游牧部落状态,后代受到秦朝统一的影响,冒顿单于横空出世,将匈奴各部强力整合为一体,并建立相应的集权制度,第一个草原帝国就这样诞生。此后的蒙古帝国亦是如此。

▲克里姆林宫远眺

在欧洲,同样处于文明边缘的莫斯科公国,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影响,踏上了成为“世界征服者”的征途。数百年间,莫斯科公国不断扩张,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东西纵横万里的俄罗斯帝国。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人也形成了对土地的强烈渴望,他们坚信“俄罗斯没有一寸多余的土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苏联人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一个如此执著于土地的国家,为什么后来会主动放弃多达5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呢?1991年12月25日,苏联轰然解体。作为苏联遗产的主要继承者、莫斯科公国精神的传承者,俄罗斯完全可以凭借武力强行留下其他加盟国,如此一来,俄罗斯便可多拥有5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然而俄罗斯最终并没有这样做,那么其中是否有隐情呢?在子渊看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点。

▲苏联时代的土库曼人

第一,这些前加盟共和国对俄罗斯而言是累赘。自“工业革命”以来,征服土地就已经不是简简单单抢到手就行,而是要从占有的土地上获取财富。就苏联末期的经济情况来,中央政府已经无法从加盟国获得财富,反而要承担一大笔开支,而这往往是通过税收的方式从俄罗斯收取,然后给土库曼斯坦、摩尔多瓦等加盟国输血。从勃涅日列夫上台执政开始,苏联政府机构渐渐腐化,国内经济陷入僵化停滞,到苏联末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还欠下大量外债。社会各界对政府的管理非常不满,民众情绪激烈,阶级矛盾尖锐。

▲“八一七事件”中的叶利钦(左)

由于苏联经济和政治恶化的趋势难以逆转,无法在短时间取得良好的改变,因此继承苏联遗产的俄罗斯根本无力维持如此庞大的国土。更何况在俄罗斯历史上,放弃领土以自保也不是没有先例。苏俄时期,列宁为摆脱被西方围困的窘境,直接放弃了沙俄时代所侵占的部分领土,丢卒保车之后才得到喘息之机,这才有了后来的苏联。这一次,俄罗斯再次使用“丢卒保车”的策略,避免继续被其他加盟共和国拖累。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想要甩掉的主要是那些穷国,像乌克兰、白俄罗斯这种相对富饶的加盟国,俄罗斯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苏联刚解体时,俄罗斯就不断联系这两个国家,希望他们能重新回归俄罗斯的怀抱。然而那个时候,各国都选择了独立。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也希望自己能当总统,而不是继续给俄罗斯打工,于是果断拒绝了俄罗斯方面的提议。俄罗斯慑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国所拥有的核武器(继承自苏联),不敢采用战争手段,最终只能让这两个相对富饶的加盟国离开。

▲叶利钦宣誓就职旧照

第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个人野心。叶利钦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从莫斯科市长一路成长为俄罗斯总统。在他看来,如果能将俄罗斯从苏联体系中单独脱离开来,就能帮助俄罗斯摆脱被西方围堵的境地,他自己也能成为俄罗斯的开国总统。正因如此,叶利钦在苏联开始分裂之时,不仅没有予以制止,甚至还干脆联络其他加盟国的领导人,公开支持苏联解体,最后导致苏联彻底崩溃。说起来,如果这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想必俄罗斯也不会轻易放弃,然而因为俄罗斯自身的困厄和政客的野心,这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能放弃,曾经强悍无比的苏联,也就成了今天这种一蹶不振的样子。

参考资料:

《列国志:俄罗斯》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