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细数过往风流人物,在其功成名就的光辉背后,总有其本人不愿提起的过往。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趣的是,有些人总是不遗余力地不断发掘其污点,然后以此为卖点大肆吹嘘。汉高祖刘邦以布衣之身创一代王朝,却依旧难逃历史的非议评说。一些人对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的事迹耿耿于怀,却不知其“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的胸襟与气魄。事实上,汉高祖刘邦对于宿敌项羽的家属堪称仁义备至,这也彰显出其胸襟之宽广。
▲汉高祖刘邦早年起事时期剧照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的皇权争斗是极为残酷的,一部二十四史,记载了多少血泪事。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对于有实力和自己竞争的人,已不单单是贬低、抹黑,对其后代子孙,大多也会进行残酷的打击报复——隋文帝杨坚可谓是盛世仁君,“开皇之治”广为后世称道。然而在他篡得北周江山后,却几乎将宇文泰的子孙诛杀殆尽;唐太宗李世民有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坐得万年江山,结果不仅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还在史书里污蔑他们淫乱后宫。明太祖朱元璋在击溃陈友谅后,其子陈理虽投降却仍被送至朝鲜,至死不能归故土;明成祖朱棣靖难上位,逼死建文帝后,又将其子囚禁至五十多岁,重见天日时竟不知何为鸟兽。
▲汉代未央宫数字化复原
那么问题来了,明知对手已经丧命,帝王们却为何依旧对其污化,令其永世不得翻身,同时还对其亲属进行严厉的打击迫害呢?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毕竟竞争者虽然失败,但其势力依旧如老树盘根,还有很多受过其恩惠的前朝旧臣,统治者显然不可能将他们诛杀殆尽,因此只能另辟蹊径——通过污化恶其名声,使其失去前朝遗民支持,再将其后代或流放或诛杀,以便让别有用心者失去可以扶持的“图腾”,进而维护皇权。比如明朝灭亡后,只要有一位宗室皇亲高举义旗,各地百姓就会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随时可能动摇清朝统治者的根基。
▲项伯剧照
相比之下,汉高祖刘邦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虽然其出身不过十里一亭长,但他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胸怀,对于一生之中最大的敌人项羽,他不仅没有污化和打击其亲属,反而对他们予以厚待。项羽战败自刎之后,刘邦赦免了项氏家族成员,并赐姓为刘。项伯在秦朝末期跟随诸侯灭掉秦国,“鸿门宴”上又保护了刘邦,因此被封为射阳侯。可能有人是认为项伯有恩于刘邦,此例不足以说明刘邦优待项氏家族成员。那么平皋侯项佗(亦作项他)的经历则堪称是有力证据。
▲“鸿门宴”剧照
项佗是项羽的族侄,与龙且一起被灌婴击败,随后被俘。此后,项佗被赐姓刘氏,次年受封平皋侯。这个爵位在他家传承了四代,直到武帝时期,刘胜才坐酎金而失侯。此外还有受封为桃侯的项襄。至于其他项氏成员,史书虽不见其分封记载,但亦无刘邦打击报复其实录。重要的是,刘邦在赐爵之余,还赐项羽亲属“刘”姓,包括项伯、项襄、项佗等人。历朝历代,仅有向功臣和养子赐姓的,向仇敌亲属赐姓堪称绝无仅有。更值得一提的是,刘邦从未污蔑过项羽,汉朝的史书典籍对项羽的记载很是公平,司马迁的《史记》甚至极力推崇项羽。那么,刘邦此举到底意欲何为?在子渊看来,不外乎有两点原因。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
第一,刘邦欲借此展现帝王胸襟,聚天下英才、揽天下人心。刘邦曾经对雍齿可谓恨之入骨,还曾亲口对张良说雍齿是他最恨的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雍齿投降后非但没有遭到惩处,反而立刻被刘邦封侯。至此,朝野上下人心大安,项羽的胸襟气度绝不可与刘邦同日而语。其次,刘邦也是想保证大汉的万世基业永远牢固。刘邦得到天下后,对其威胁最大的项羽集团已经破灭,对其后代亲属给予适当的恩遇,无疑展现出大汉以仁爱治天下的立国之道,有利于收获百姓的好感。
▲汉高祖刘邦剧照
“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汉高祖刘邦以其宽广的胸襟、深远的谋略和一颗爱民如子的心,开创一代盛世,使长达四百余年的大汉帝国成为历史画卷中的一抹亮色。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政策,不仅安抚了百姓、凝聚了国力,其本人宽广的胸襟,也促成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到后期,汉朝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
参考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