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了「偶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81
导读

可能对于横跨两个不同年代的90后来说,仿佛有点跟不上现在的节奏却也矛盾地接受既定的规则——以前对待偶像,都倾向于某种个体的意义,而渐渐地,随着偶像制造工业的扩张,它变成了一种集体的狂热。 Q…

前段时间一则关于“韩国自杀魔咒”的视频在网络上被热议,在经历雪莉、具荷拉去世的沉痛新闻后,我对“偶像”这个词进行了某种思考。现在耳边所听到的偶像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批量生产的、商品化的易碎物,无论是粉丝还是偶像,都像是“造星工厂”里做梦的产物。

娱乐时代遍地皆是「偶像」

最近补了许知远老师的访谈节目《十三邀》,我特意将李宇春和木村拓哉这两期放到一起看,因为(她)他们是中国和日本某个时期的偶像代表。其中许知远老师提过两次对于这个时代「失真」的感慨。“现在缺少一种质感,年轻人看上去很「光滑」,但这种大多没什么意思。”

idol是偶像的意思,现在的追星女孩都称之为“爱豆”。节目中李宇春说偶像是一种质疑,是一门生意,许知远说偶像也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自从爱豆这个词逐渐泛滥,偶像的定义似乎开始变狭隘,狭隘到可以仅仅只是一张漂亮的脸蛋。曾经讨论偶像,似乎都带着些许英雄主义,时势之下总能留下精彩壮阔的一笔。现在的所有领域都变得越来越浅薄,如果问现在这些当红明星会红多久,没有人有足够的底气答得上来。

“我之前去看威尼斯双年展,有一副展品叫《David》,每个人都去看大卫,它被印在T恤上,卡片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消费他,吃掉它,破坏它,有时候又仰望它,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是什么。”

——李宇春

这让我想起这几天朋友圈疯狂抢周杰伦演唱会门票的现象,在五年前大众对周杰伦的态度和现在普通歌手没什么太大区别,但是今天无论是不是粉丝都愿意花三倍价钱抢一张门票 ,解释这种困惑的首当其冲的答案一定是“怀旧”,其次是对那份质感逝去的不安。周杰伦是一个符号,是当下崭新偶像时代里最后一个存留的上个时代的符号,我们去消费它,同时也想留住它。

可能对于横跨两个不同年代的90后来说,仿佛有点跟不上现在的节奏却也矛盾地接受既定的规则——以前对待偶像,都倾向于某种个体的意义,而渐渐地,随着偶像制造工业的扩张,它变成了一种集体的狂热。

娱乐时代的偶像

更像是某个爆款

像是李佳琦唇上的色号

像是可以快速被报废的消耗品

偶像本应如何定义?

—— 偶像是无可取代的精神盟友

Q:你的偶像是谁?TA对你产生了何种影响?你如何看待当下的偶像文化?

@作家 韩寒

这个世界上真的充斥着荒诞。

这九年里,你陪伴我度过很多困难的时光,可惜那些激励我的歌并没能激励你自己。

我想我懂你了,Leslie。

我获得的成就比你少很多,但争议倒也不少,算能作为谈资。和你一样,很多争议要到死后才能平息,或许不能,甚至更多。他日我们相见,你若不嫌弃,让我为你写一段歌词。不会差的,只是辛苦你要用普通话唱。

你说你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我想我可以试着告诉你为何。

因为,你一生没做坏事,所以,就是这样。

——《偶像,张国荣》

@Lyyn

从初中开始看时尚杂志,《穿prada的女王》是我的时尚启蒙电影,那时候便被那句经典的流行论所触动,后来我立志要成为像Anna Wintour那样的时尚媒体人。Anna内心的强大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她孤独着但又执着地热爱着自己的事业 ,她的生活统统在印证着时尚圈浮华下的辛苦。现在我是一名时尚编辑,偶像那样的高度固然是企及不了的,但她像一份信仰支撑着我相信着这份职业以及整个行业的未来。

现在的偶像有点模糊我心中对这个词的定义了,有点儿像扮演角色的AI。

@Kiko

我喜欢一位音乐人。在听他之前大多都听流行歌,唱来唱去都绕不过情爱,但他的歌里有很多让人思考的问题。唱片行业不应该是一刀切的,听歌也得有信仰。除了音乐以外,我更敬佩他的是他活得通透又倔强,比起偶像他更像是人生导师。相信未来,保持理智。

我觉得现今中国的偶像文化大多数很畸形。从偶像这个词又能牵出很多负面的附属词,网络暴力、黄牛、流量。如何正确追星,偶像应该给粉丝传达什么,粉丝在追星的同时怎么去理性思考,年轻人如何有自己的意识,这是未来最需要引起重视的事情。

——偶像意味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Karl Lagerfeld与Virginie Viard

Gabrielle Chanel 1962

2020 “康朋街31号”高级手工坊系列

一周前,Chanel在巴黎大皇宫发布其2019/20“巴黎-康朋街31号”高级手工坊系列,这是老佛爷逝世六个月以来由Virginie Viard掌舵的第二场大秀,这一次她将秀场搬回康朋街31号,曾经Gabrielle Chanel展开品牌地图的地方。Virginie作为老佛爷的左右手在他身边已经超过30年,Karl Lagerfeld对于她来说,是船长,是老师,是偶像,是引领者。我想在Karl接手Chanel的时候,Gabrielle Chanel对他来说也是如此。现在已没有哪个品牌能呈现香奈儿这般在引领与传承中持续闪耀的感动,即使身处于时尚圈残酷的商业规则里,也希望它能更慢一点。

Karl在位时总被人诟病其一成不变的设计,批评他完全不懂当下年轻人的想法和潮流,可是如今的Virginie仍旧固执地用其克制又洒脱的线条在奢华的手工艺中诠释其经典的女性形象。

精美的钉珠从金线穿过,在黑色的羊绒下闪着微光,Virginie传承着Karl或者是说Chanel的精髓,也加入了自身的个性和对当下时尚行业的理解。仿佛那个旋转楼梯背后,Gabrielle女士正抽着一根香烟与Karl畅谈,欣赏着这份荣光如何继续……

——偶像给予了我处子之心

这张照片是李安在拍摄《色戒》时赶去法罗岛拜访导演伯格曼的场景。伯格曼是让李安下定决心拍电影的精神偶像,两人相拥就像是隔了半个世纪灵魂信徒的相遇,令人动容。

“第一看《处女泉》的时候我十八岁

自从那以后我的生命就改变了

在我18年的光景里从未看过这么安静的东西”

“他仿佛夺走了我的处子之身”

同时,伯格曼也给予了李安处子之心。“他的电影教会他,用哲学观念去统御电影,对神的疑问,抽象的东西,要有很崇敬的心去体现。”伯格曼喜欢在电影中讨论生活与灵魂,他开创了很多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运用复杂的电影语言手段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从《卧虎藏龙》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及以饮食男女为代表的“家庭三部曲”,李安的气质是独一无二的——兼具东方的温文尔雅和西式的洒脱不羁。

《双子杀手》

李安的艺术风格和伯格曼是完全不同的,但那股偏执式的创新却不分上下。今年李安刚过完65岁生日,他带着《双子杀手》回归,3D、4K、120帧的格式难度之大好莱坞无人敢于尝试,可是国内却是口碑严重两极分化,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做电影27年,那份处子之心仍旧没有改变。

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偶像」的——

“偶像,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特指一种传统的信仰或理想。”

- END -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