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什么样?
是等待圣诞老人礼物的长筒袜,
还是轮放不休的铃儿响叮当?
是圣诞树下高高堆起的礼物,
还是布满圣诞大餐的华丽餐桌?
如果提起圣诞,
你的脑海中就只有这些画面,
那么以下 关于圣诞的冷知识,
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如今,圣诞节的欢庆气氛,早已遍布全球。无论是拥有圣诞传统的西方国家,还是乐于接受多元文化的东方国度,都对圣诞节敞开了怀抱。人们在这一天与亲友欢聚,互送礼物,共迎新年。
然而,你也许想不到,圣诞节并非自诞生之日起,就像今天这样广受欢迎。它甚至 一度被官方勒令禁止,彼时,它还是异教徒们借机狂欢的酒会盛宴。
一切,皆源于公元四世纪时, 基督教会宣布12月25日为耶稣诞辰,而这一天,恰巧与古罗马异教徒所庆祝的 农神节相撞。于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的圣诞节成为了派对的绝佳借口。
人们在公众场合醉酒、跳舞、逗趣、赌博,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教堂礼拜仪式。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这种喧闹又野蛮的庆祝仪式。他们中的一些人远渡重洋,前往美国,试图寻找一种更加神圣的生活方式。
这些清教徒们以《圣经》为依据,指出书中并没有明示耶稣的诞辰,更没有说要为此大肆庆祝。于是,他们在1659年下令禁止庆祝圣诞节,擅自庆祝圣诞节的人,将被 处以5先令罚款,或者可能被 送去监狱蹲上一晚。
直到22年后,也就是 1681年,禁令才被废除。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突然开始庆祝圣诞了,事实上,在当时,仍有许多市民对此加以抵制。直到,圣诞老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众多有关圣诞节的传说中,圣诞老人堪称最具代表性的人气偶像。你以为这位乐呵呵的红衣老人,是从数世纪前的圣典中走出来的?殊不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圣诞老人形象,其实是 三位纽约人的创意结晶。
1809年, 华盛顿·欧文对尼古拉斯的民间传说进行了翻新,作为四世纪的希腊主教,圣尼古拉斯以派发礼物而闻名。但在欧文的笔下,他不再是一位穿着主教袍的主教,甚至看起来也不再像是一位圣人。他变成了一个穿着灯笼裤的人,坐着马车满天飞。
1823年,纽约大学教授克莱门特·摩尔,进一步将这一形象发扬光大。在他的长诗 《圣尼古拉斯的拜访》中,为有 大果冻一般肚皮的圣诞老人,穿上了 红色天鹅绒套装,并使其与 八只驯鹿一起在天空中飞翔。这首诗在民间受到广泛欢迎,圣诞老人的影响力迅速扩展开来。
最后一位贡献者,是纽约插画家托马斯·纳斯特。他不仅画出了民主党的驴标,和共和党的象标。还用自己的插画,为圣诞老人的形象增添了更多细节: 他住在北极,有一份长长的礼物名单,会有孩子们给他写信……
尽管这个故事在20世纪初便已完成,圣诞老人的形象也几经嬗变,并最终于1931年尘埃落定,但你一定想不到,真正让圣诞老人风靡全球的,其实是 可口可乐的圣诞广告!
在整整34年中,可口可乐的圣诞广告,都采用了画家哈登·桑德布罗姆的画。对于生活在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提到圣诞老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必定是可口可乐招贴画上的白胡子老爷爷。
如果说圣诞老人经典形象的诞生,多半要归功于可口可乐,足以令你震惊不已;那么,另一个真相,恐怕你也是闻所未闻:每当圣诞时节,大街小巷传唱的《铃儿响叮当》,一开始 并不是专为圣诞节创作的。
当詹姆斯·洛德·皮尔庞特写下这首《铃儿响叮当》时,他脑海中闪现的,其实是 感恩节时的第一场雪。在十九世纪的许多年里,这首我们记忆中如此纯净的曲调,不过是一首吵闹的饮酒歌:大家会起立合唱,并摇动威士忌酒杯中的冰块。
如果你仔细阅读歌词的内容,会发现其中充满了 对玩乐和恶作剧的描写:比如一位男士驾着雪橇穿过乡间,他的怀中还搂着一位美女,却一不小心,撞了个人仰马翻。
只不过是因为歌中所描写的盛大雪景,更容易令人联想到圣诞,《铃儿响叮当》才被当作圣诞颂歌,广为传唱。
现在,掌握了这些冷知识,
你一定会比大多数人更懂圣诞~
今年圣诞,你打算怎么过?
重刷《真爱至上》,“沉迷”圣诞大餐,
还是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圣诞树?
不妨在评论区比一比,
看谁的庆祝方式更别致!
在此,我们也祝你:圣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