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边最特殊的一批人,皇帝有危险时,他们往往都是先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42
导读

历朝历代的皇帝身边都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行走于黑暗或隐蔽在皇上身后,在皇上遇刺客之时就会挺身而出,给皇上挡刀或者拔刀护卫,一般我们称之为御前带刀侍卫,不过这种称呼是到了清朝之时才有的,在之前并不是这样叫。…

历朝历代的皇帝身边都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行走于黑暗或隐蔽在皇上身后,在皇上遇刺客之时就会挺身而出,给皇上挡刀或者拔刀护卫,一般我们称之为御前带刀侍卫,不过这种称呼是到了清朝之时才有的,在之前并不是这样叫。

关于这种皇室职称,其实还要从秦朝开始。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和国君对于自己的安全并不放在心上,所以一些安全措施做得并不到位,再加上当时还是信奉礼义的,很少有人敢去背负骂名刺杀诸侯和国君,但是也存在一些例外,比如荆轲。

在秦朝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任何人携带武器上朝。荆轲刺秦的时候就将匕首藏在地图里,图穷匕见追着秦王满殿跑,群臣手中没有武器,一时之间慌乱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去办,恰好御医手中有药袋,一下就打中了荆轲,这才让秦王有时间去拔剑将荆轲杀死。

经过这件事之后,人们意识到君王身边的安全必须要有保障。于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专门设置了一个职位叫做“卫尉”,就是用来统率近身的士兵,守护皇宫内院的安危。到了汉武帝刘彻时,为了加强皇权,建立了一支新部队,开始这支部队警卫建章宫,因此初名“建章营骑”,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这个时候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御前侍卫,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羽林军。

唐朝时期,也有类似的御前侍卫,名为“北衙禁军”,该部队编制一直延续到五代、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当时的禁军殿前都点检,所以他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起兵十分顺利,毕竟自己手上就有兵马。禁军规模最大的时候有80万人,真正御前行走的贴身侍卫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这些人归御前司管理,被称为“殿前诸班”。

到了明朝,这种御前侍卫演变成为另一种机构,他们的权势更大,应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就是我们熟知的明朝锦衣卫,属于一种特务机构。锦衣卫由朱元璋所建立,有名的“胡蓝之狱”就是锦衣卫一手制造的,锦衣卫不仅负责警卫,更负责情报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扫平对皇位有威胁的人。

当朱元璋濒死之际,为避免锦衣卫势力独大,便将其解散了。不过在朱棣篡位后,又将锦衣卫重组,这一下就沿用到了明末时期。当清军入关之后,也曾组建过锦衣卫。而是根据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制度,结合自己的优势特点,组建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御前带刀侍卫。

想要成为皇上身边的御前侍卫,选拔是非常苛刻的,首先是出身背景必须要好,不仅不能有作奸犯科的行为,更要有足够显赫的背景,最好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尤其是在满清时期,皇宫侍卫必须是满洲、蒙古王公的贵族或者宗亲担任,且以上三旗为优。

同时,作为皇帝身边的御用侍卫,他们的待遇都远远高于一般人。不仅待遇高,表现机会多,晋升机制也非常好,一等的侍卫可以直接成为正二品官员。所以这些侍卫倘若有一定能力,就可以很快得到重用,如索尼、索额图、鳌拜、傅恒等清朝大臣都担任过“侍卫”,我们熟知的和珅也是御前侍卫出身的。

御前侍卫待遇好,晋升快,那么作为他们这个职业,其实也是有一定风险的。既然是贴身保护皇上,那么忠诚度肯定就是第一位,武功好不好是其次。他们的作用实际上并不是来打打杀杀,反而是作为仪仗队或者是给皇帝通风报信明察暗访,警戒所用。在皇上受到刺客袭击的时候,要第一时间冲上前保护皇上,不过一般情况来看,皇上死在刺客手上的并没有几个,一般都是死在自己比较信任的人手上,特别是贴身的太监居多。

根据史料记载,遭遇过刺客暗杀的有嘉庆皇帝。嘉庆八年(1803),内务府有一杂役在神武门附近,手持短刀欲要行刺嘉庆。行凶之时,御前侍卫大部分反应都很迟钝,并没有第一时间保护好嘉庆,只有一个头脑清醒,行动敏捷的侍卫挺身而出,同这个杂役搏斗,更是帮嘉庆挡了数刀。当侍卫们齐心合力将这杂役拿下之后,这名侍卫身上中了三刀。随后刺客被凌迟处死,这名侍卫被提升为御前大臣,统领御前侍卫,而那些反应迟钝的人则纷纷被革职查办,并且发配到热河做苦役。

看似威风凛凛的御前侍卫,其实这份工作并不好做,因为一个皇帝遭遇刺杀的次数很多,尤其是在一些朝代末期的时候,人们都想杀掉皇帝取而代之,这个时候御前侍卫作用就体现出来,就是帮助皇上挡刀子的。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