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块很不起眼的银牌。这个牌子长13.5厘米,宽8.3厘米,银合金制成,从外观上看并无特别之处。然而,细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非同一般:正面中有铭文“太上皇帝御赐养老”,背面有“丙辰年太极殿千叟宴重十两”。
循着这些铭文,我们就会发现银牌的不同寻常之处,太上皇帝是指乾隆皇帝,千叟宴是清朝宫廷的大宴之一。这块银牌就是清代御赐的银质养老牌。
透过这块牌子,结合有关史料,我们可以一窥清代最后一场千叟宴的盛况。
有清一代共举办四场千叟宴,其中康熙朝举办两次,乾隆朝举办一次,嘉庆朝一次。丙辰年正是发生在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清昭梿《啸亭续录·千叟宴》载“丙辰春,圣寿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 ,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此时,乾隆已是一个86岁的耄耋老人。不久前,他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纪录,便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自己则做起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乾隆在位的最后一个年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显示祥瑞之兆,进入农历十月,天降瑞雪,乾隆皇帝很是高兴,便决定行禅位大典后,“再启耆筵,以纪重光之盛”。
这“耆筵”便是丙辰年正月初四举行的千叟宴。如前清昭梿所述,这场宴会盛况空前,涉及人员达8000人之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60岁以上的亲王、贝子、蒙古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何大臣官员;二是70岁以上的兵民以及各藩属国贡使;三是60岁以上70岁以下的兵民,他们未能如席,却依旧分得了食物,并接受了赏赐。末了,乾隆皇帝还给每人发了规格不等的银质养老牌。
在这场精心组织的宴会上,乾隆皇帝高兴得像个小孩,尽管动作有些迟缓,但神采奕奕。他豪迈地下旨分发食物,又极为大方地为一批90岁以上的老人恩赏顶戴。乾隆皇帝一生摒除困局、戡乱边疆、扬威西南,自己甚为满意,并时常以“十全老人”自居。这场千叟宴无疑是对自己皇帝生涯的一个总结。
这场千叟宴后,乾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幕后训政,直到自己逝世。从形式上看,这场千叟宴极具象征意义,很多人将其视为乾隆时代的结束,随之而来的便是“康乾盛世”走向了末路。
举办千叟宴,题中之意便是彰显康乾时期的盛世景象。然而,相对于前三次,最后一场千叟宴则徒有其表。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盛世末路的回光返照。此时,朝政腐败严重,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库存白银也有千万级锐减至百万级;同时,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各种起义不断。广大百姓啼饥号寒,与千叟宴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顾历史,千叟宴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他依存的国家机器更像是一个冰冻已久的苹果,表面光鲜依旧,内核却早发生霉变。不久,便无可避免地向世人展示其溃烂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