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锦鲤妈咪原创作品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老一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越来越引发孩子的抵触和反抗。
随着80后、90后成家立业,为人父母,这个避免不了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引发热议。
前阵子刷微博看到这么一个未成年人调查问卷,孩子最受不了家长的哪五句话,其中有接近13万人选择的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其次将近9万人选的是“你真没用”。
打压式教育、讽刺教育似乎成了家长们的通病,或者说是传统,最可怕的是很多家长确意识不到这一点。
最近,一档综艺的播出,又把这个问题送上了风口浪尖。
杨烁训儿子
《爸爸去哪儿》一直是一套播放量很高的综艺,之前经过各种纠纷停播了一年之久后,更名为《一起出发吧》的“爸爸去哪儿第六季”也终于上线。
可节目一上线就引发了巨大的热议,不为别的,节目中杨烁的“育儿之道”勾起了太多人的童年阴影。
回去重走
- 孩子下车走错了方向,被父亲认为不礼貌要求回去重走;
- 孩子先天有些“内八字”,长长的一段坡路因为“走路姿势”不标准被要求跑回上坡重走;
- 选房子环节儿子选了自己的幸运数字5号房,杨烁马上泼冷水,“5号不是我的幸运数字啊。”;
- 结果得知5号房是最高最远的房间后,杨烁又开始嘲讽抱怨,“你不是说5是你的幸运数字吗?太棒了。”
- 上山途中,摄影师善意提醒,海拔有些高,父亲可以适当抱着孩子,结果杨烁一口回绝,“我不管,他自己选的,自己承担。”
- 之后路上儿子显然有些吃不消,可杨烁却还是不停的向儿子施压,“你能不能快点?”“不能我再让你跑到村口再走回来。”“如果先让我跨进门槛,就从头再走一遍。”
绕回去重走
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觉到孩子的绝望。后面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但从一些别的细节处我们也能看出,杨烁还是爱孩子的,比如睡前给儿子洗脚,上楼梯的时候会在身后下意识的护助孩子。
动作慢你再给我重走!
虽然杨烁也一直在强调,“对孩子严苛是希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可这些话我们听着不耳熟么?和那些一边说着“我都是为你好”一边“拼命打击、抨击”孩子的家长有何区别?
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有的人甚至为此走上极端
去年有篇文章《北大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在网上爆火。
主人公叫王猛(化名),身份头衔很多,理科状元,北大最好专业毕业,留美研究生,妥妥的“别人家孩子”。
可就是这么一个光环萦绕的孩子,内心却充满自卑、无助,而这一切,都是父母带给他的,小时候的王猛,无论做的再怎么优秀、再怎么好,都会得到父母无休止的挖苦、讽刺。
北大学生万字控诉父母截图
成年后的王猛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向心理医生求助,哪怕医生说他“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他认为父母会因此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反思,可还是没有。
被痛苦积压已久的王猛受不了了,他只能选择和父母断绝来往,并且自学攻读心理学博士的方式来展开自救。
即便12年春节没回家,6年没有和家里联系,说到这一切,在父母眼中他们依旧没错,所有的一切原因全是在儿子自己身上。
这样的父母在教育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无论是杨烁也好,还是王猛的父母,亦或是千千万万我们熟悉的“中国式父母”,他们的教育方式我们是很熟悉的,“打击式教育”或者遵从“棍棒底下出孝子”。
或许,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甚至,连他们的教育结果也是好的,至少以世俗眼光来看,是不错的。
杨烁的儿子长大后或许会变得为人处世周到细致,情商会很高,同样被父母苛责讽刺打压成长起来的王猛确实成绩优异,取得的成就令人钦佩。
谁能理解?
他们可能看起来很成功,但显然,他们并不快乐,自己过得并不好。
更可怜的是,父母只关心“孩子能飞多高、飞多远,却从来不在意你飞的累不累、辛苦不辛苦。”
父母一直在告诉我们错了,却很少引导我们——如何解决错误,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进步?
人生的成长,何尝又不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
并不是所有问题你告诉孩子了,孩子就可以避开,太多的错误是孩子一生中注定要犯的,面对这些的时候,家长不应一味地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指责。
这么做只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句话点儿不假,也从来不是矫情。
就好想你从来也不会知道,你身边那个看似沉稳内敛的朋友,童年到底经历过那些伤痛,也无法分辨在他们滴水不漏的为人处世背后,付出过多少代价。
没人能理解!
许多有过同款父母的孩子,如今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他们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该释然了,放下过去了,可以看到杨烁教育儿子的方式。
他们仿佛又瞬间回到了自己阴暗的童年。
那道坎太难跨过去了,困难到他们需要花费自己的一生去治愈自己的童年。
真心希望这些不幸的人能尽早走出阴霾,同时,在为人父母之后,别再重蹈父母的覆辙。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循循善诱,更需要鼓励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