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老师2名学生的学校感人?有情怀也别耽误孩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04
导读

可在感动之余,很多人也表达了不同看法,认为这是对资源的浪费,对孩子的教育也未必好。那些“几个人的学校”之所以被保留,往往是因为学生住得离镇上的中心校很远,而且交通不便,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上学道路艰辛,所以师生守…

文丨陈墨

四川省泸州市车辋镇有一所先操小学,占地986平方米却只有一名老师,52岁的龙启云;两名一年级学生:7岁的张智虹、6岁的贾梦婕。因此,先操小学被网友们称为“最孤独村小”。

龙启云在上课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只要还有孩子入学,龙启云老师就愿意坚守,这份情怀确实挺让人感动。媒体在报道时,也有意凸显一些暖心瞬间,比如记者问一年级的张智虹,“你想在这里读多久?”他回答,“我想读到老!”可在感动之余,很多人也表达了不同看法,认为这是对资源的浪费,对孩子的教育也未必好。

近几年,媒体常报道此类“一个人的学校”或者“几个人的学校”,并且对此持赞扬态度。那些“几个人的学校”之所以被保留,往往是因为学生住得离镇上的中心校很远,而且交通不便,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上学道路艰辛,所以师生守望相助,确实很打动人。

不过相比于那些师生无奈坚守的情况,这次的先操小学多了一些争议。因为镇中心校就在先操小学4公里外,并不算遥远,加上村公路修通后,也还算方便。先操小学之所以人少,也是因为孩子们大多去中心校就读了。所以,保留1个老师、2个学生的“最孤独村小”,并不是万不得已的选择。

而被保留的先操小学,有一栋三层楼的砖混结构教学楼,六间宽敞明亮的教室,每间可以容纳40名学生上课。2016年,县教育局还曾拨款对学校进行修缮,教室内外墙体都被粉刷一新。为了一两个学生,保留、修缮那么多的校舍、教室、操场和教育教学用具,未尝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先操小学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抛开这些固定资产不谈,1名老师,1个或几个学生,也是师生比例的大突破。根据教育部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规定,农村小学教职工师生比为1:23,这样的师生比是对师资力量的极大浪费。而通常老师需要同时教几门科目,任务不轻松,教学质量也往往跟不上。龙启云老师就既是班主任又是科任老师,教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体育、音乐等,而英语还得专门由镇中心校派老师来支教。

从教育专业角度看,“几个人的学校”也并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一方面,中心校无论师资,还是电子化教学设施,比起一名教师教授全部课程,显然对孩子的学习更加有益;另一方面,学校大、班级人数多,孩子们一起学习、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集体生活,同时他们也会获得更多的快乐。一直“读到老”,未必能给两个孩子更好的未来。

撤点并校政策实行19年来,不少农村地区的教育格局得到优化,伴随而生的是一些新出现的问题。过去某个时期一刀切的撤点并校,给很多乡村孩子人为制造了入学困难,农村孩子上学路艰难、校车事故的新闻,屡屡触碰着大家的敏感神经。2018年年初,备受关注的“冰花男孩”再度引发了撤点并校后遗症的探讨,如果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教学点,年幼的孩子怎么会步行两三个小时去上学?

师生三人行走在田野间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不过,早在2012年,国务院就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紧急叫停“撤点并校”,某种程度上,频频被报道的“几个人的学校”大概就是放缓撤点并校步伐的号召的产物。但是,对于此前过激的“撤村并校”行为以及产生的附属问题,解决之道绝不是不顾现实保留“一个人的学校”或者“几个人的学校”,而是面对问题,持续不断地投入关注,修正错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是否撤并的选择。

回到先操小学,仅仅因为两个家长想要“就近入学”,老师亦不忍心看到学校因为没有生源而垮掉,就保留“最孤独的村小”,这对谁而言恐怕都不是最佳选择。还是要从实际出发,权衡撤并的利弊,思考怎么撤与并的问题,找到最优选项。因为,如果走到另一个极端只强调情怀而无视现实,也会耽误孩子。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